關于發生在1206年的大事,在蒙古人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斡難河忽里臺大會的前幾天,每天都有一只鳥棲息在鐵木真帳篷前的一塊巨石上,它不停地鳴叫:成吉思!成吉思!成吉思!到了第三天,這塊巨石迸裂,中間出現一塊蒙古帝國的龜形寶印。 從也速該死去算起,三十多年過去,曾經草原上的一個小部落,如今已是四方的盟主,整個蒙古高原全部歸順到鐵木真的名下。但他心中的藍圖,早已不再是一個分合聚散、朝秦暮楚的部落聯盟,而是使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他要為了這個目的,召開一次忽里臺大會。匈奴人、突厥人曾用自己的名號創造過一段世界歷史,鐵木真的野心也將要實現了。 開會的地點,鐵木真選擇了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之間的開闊草原,這個地方背靠他過去經常避難和尋找精神力量的圣山合勒敦·不兒罕山。這里離他的出生地不遠。蒙古人原先居住在草原北部邊緣和森林狩獵區的南面,他希望在祖先的土地上舉行這個對他個人、對蒙古、以至對世界歷史都不尋常的大會。 鐵木真宣布了一個新的民族的誕生。他給這個國家起的名字是:“也客·忙豁勒·兀魯思”,意即大蒙古國。然后大薩滿當著眾人向鐵木真傳達長生天的意志:“神命你為普世的君主、地上的領袖”,“他已把整個地面賜給鐵木真及其子孫,命他為成吉思汗”。他打敗了所有的可汗,如今,他是萬汗之汗。 之后,在九足白旗下,成吉思汗授予心悅誠服結盟的各部落以“蒙古人”的稱號,從此,受蒙古統治的諸部都成為蒙古的屬部,采用蒙古作為它們的總名。以前的各部落都成為普通的家族,它們的舊名號僅僅是傳統的稱呼,失去了實際意義。這一改變,決不只是一個名稱,這次大會重塑了他們的身份。成吉思汗用國家制度,對他的屬民重新進行編制,他們要被分配到陌生的部落中去,離開古老的家園,放棄自己的稱號,甚至連名字也要改換。這已經是一種國家的管理方式了。 但要保障國家的生存,而不是曇花一現,成吉思汗必須做兩件事,一是他需要建立制度基礎,有政府去運營。建國后,成吉思汗頒布了六項重要制度,作為國家憲法的《大札撒》,作為社會基礎的分封制、千戶制和怯薛制,作為法律基礎的札魯忽赤即大斷事官制度,作為文化基礎他下令創立蒙古文字,建立青冊制度。 第二件事,他必須以對外征服維持和鞏固內部的團結,對于這個嗜好征戰的民族,需要給他們制訂一個新的目標。現在,以統一蒙古人的身份,成吉思汗可以想象他的世界帝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