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部雍正王朝,李衛是四大寵臣唯一一個活到最后的。他被雍正救助之時還是一個靠行騙來維持生機的市井小乞丐,后來憑借聰明多智,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其實總結整部電視劇的明爭暗斗,都在闡述“聰明反被聰明誤”和“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真理,從康熙帝國到雍正王朝,不爭即為爭,機關算盡的往往最為皇帝所猜忌。而李衛從頭到尾直來直去,說的都是大實話,但他在雍正面前地位舉足輕重,可能一句話就讓雍正從搖擺不定到痛下殺心。 李衛這種人物,在朝中和那些清流大臣格格不入,他拍起雍正馬屁來直接露骨,帶老婆孩子回京,大老遠就下了嬌子步行前往;對鄔先生也說過,四爺就是他的根,他是四爺的樹葉;看到四爺吃飯吃得少,他竟然難過地背過身抹眼淚,說了一句“這可怎么好啊”;他給兒子起了個哭笑不得的名字叫作“李忠四爺”,簡直要讓朝中文臣們集體吐血三升。但是雍正倒是吃李衛這一套,他聽說了李衛兒子的名字之后還說意思不錯,只是太拗口了,去掉了后面的兩個字,叫作李忠。 在科場舞弊案之中,李紱到處找救兵,最后還是三爺提點他去找李衛。李紱這類的文臣對李衛是看不上的,李衛大字不識一個,沒有什么花花腸子,說話做事自然不曉得給這些文人留臉面。李衛對于自己在這些文官心目之中的形象肯定是知曉的,所以當他發現李紱過來找他的時候十分興奮,向左右介紹這可是大清官,是讀書人的典范,能找他李衛是給他面子,李紱果然被他說得又慚愧又無奈。后來李衛去闖考場,搜舉子的身子,放眼整個朝廷,哪個官員敢這么做。李衛竟然還叫他們當眾脫了衣服,讓這些文人們好好嘗了一把斯文掃地的滋味。 李衛有小聰明,有忠心,懂得察言觀色,他也犯過錯誤,比如私會妓女、提審毆打政治犯曾靜,但是對于四爺來說,這不妨礙根本,重罰之后并不影響對李衛的信任。反過來,李衛跟著雍正的時間最長,凡事都站在雍正的利益上思考問題,所以對于李衛的想法,雍正也會作為政治參考。就如圖里琛當年在康熙面前的一句話讓八爺徹底失了奪位的資格,李衛的一句話也將年羹堯和弘時送上了絕路。 在雍正知曉年羹堯殺死清流領袖孫嘉誠之前,他正在和李衛商討推行攤丁入畝新政的問題。在新政推行時期,年羹堯舉薦的黃倫帶頭和李衛作對。李衛在新政這件事上拗不過黃倫,就另辟蹊徑,將黃倫支走之后一一查看他曾經經手的案子。這還真讓李衛找到了一樁冤案,他利用這樁冤案狠狠參了黃倫一本,黃倫被罷官免職。 而此時正逢年羹堯在西北囂張跋扈,雍正將孫嘉誠送到西北分他的權,順便敲打敲打他。但是年羹堯依舊拒絕配合火耗歸公,雍正對他無奈,但是還是將黃倫送到他軍營之中充軍,也是送給年羹堯一個面子。雍正對李衛說,他對李衛和年羹堯這樣的舊人,還是非常珍惜的,畢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此時此刻,雍正對年羹堯還念及舊情,并沒有殺意。 而李衛一聽年羹堯這般囂張卻是真怒了,大罵應該撤了年羹堯的職。還說了一直藏在心中的一個秘密,就是民間流傳著“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傳言。李衛這句話讓雍正陷入沉思之中,年羹堯身在杭州,重兵在手頑固不化,難道真應了民間傳言,要造反了不成?恰恰此時,年羹堯殺孫嘉誠的急報送了上來,一句話加一條人命,讓年羹堯死罪難逃。 李衛挑話說總是意外地合時機,而且聽起來絕對沒有半分造作陷害的意思。后來,弘時愚鈍,聽了八爺胤禩的話去和弘歷爭搶皇位繼承權,為了先下手為強,他竟然派人去暗殺弘歷。另一方面,胤禩被流放的親屬一路散播謠言,說雍正酗酒好色,殺父弒母,朝中不滿者皆被雍正養的血滴子全都暗殺了。 鏡頭之中的雍正已經十分蒼老,案幾之上堆放著壘成小山的文書,對于這種污蔑雍正惱怒至極。他勤政簡樸,愛民如子,卻被百姓誤認為是殺人如麻奪權篡位的陰毒君主。這時候李衛正好前來,雍正明明知曉,還在詢問:殺弘歷的人到底是誰。 李衛始終沒把弘時的名字說出來,雍正知道他的為難之處,也不勉強。而此時因為胤禩惹出的一堆破事讓他心力憔悴,李衛可是看到雍正飯吃少了都會流淚的人,這下子也是氣到極點,連祖宗康熙爺都罵了出來。 李衛道:“康熙爺千萬個好,就是太寬容了,明明知道八爺黨心懷不軌不是好人,還給他們加官進爵,將難題留到了您的手上。”李衛這話數落了康熙爺,咒罵了八爺,但實際上還在暗示,如果雍正不痛下決心替弘歷斬草除根,那么弘歷將來同樣要面對兄弟的抹黑和陷害。雍正心一狠,真的下定了決心殺了弘時。 胤禩曾說,李衛生生被雍正培養成了厲害的角色。而他也沒有辜負老四的培養。歷史上,雍正也曾贊許李衛:粗率狂縱,人所共知,但他卻是剛正之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但是在李衛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