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是以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為指導,將中藥與食物相互配伍制作而成,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品,營養價值高,且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按性狀分類,藥膳可分為米面食類:面條、湯圓;菜肴類:蒸菜、炒菜;粥食類:白果粥、山藥粥;糕點類:茯苓餅、核桃酥;湯羹類:煮羹、燉湯;飲料類:山楂汁、蘿卜汁;茶類:菊花茶、人參茶…… 按功用分類,分為養生保健類:茯苓餅、十全大補湯;美容美發類:荷葉減肥茶、黑芝麻山藥米糕;治療疾病類:銀花露、當歸羊肉湯…… 藥膳具有保健養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應用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藥物是祛病救疾的,見效快,重在治??;藥膳則多用以養身防病,見效慢,重在保?。凰幧旁诒=?、養生、康復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藥膳不能代替藥物療法。藥膳與藥物各有所長,各有不足,應視具體人與病情而定,不可濫用。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藥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才能發揮藥膳的保健作用。常見需加強調理的體質有如下這幾類: 氣虛者:多表現為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四肢乏力、語聲低微等,宜食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芪、粳米等;不宜食用寒涼的食品,如白蘿卜。 血虛者:多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等,宜食用補血藥,如阿膠、當歸、龍眼肉等;不宜食用荸薺、大蒜。 陽虛者:多表現為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精神不振等,宜食用補陽藥,如鹿茸、杜仲、巴戟天等;不宜食用綠豆、西瓜等寒涼之物。 陰虛者:多表現為午后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等,宜食用補陰藥,如百合、麥冬、石斛等;不宜食用紅參、羊肉等溫燥之物。 人的年齡不同,用藥膳時也應有所差異。 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如不宜食用綠豆、紅參等。 老年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過于溫燥,如不宜多食用辣椒、紅參等。 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化瘀、瀉下藥等,如禁用麝香、巴豆等。 中醫認為,人的臟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比如,“用熱遠熱”,選用性質溫熱的藥物時,應避開炎熱的夏天;“用寒遠寒”原則,即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時,應避開寒冷的冬天。 在藥膳的配伍方面,注意幾點: 1.藥物配伍禁忌:如甘草反海藻; 2.藥物與食物配伍禁忌:如豬血、蘿卜忌地黃、何首烏; 3.食物配伍禁忌:如豬肉、豬血忌黃豆;羊肉忌醋; 4.病人忌口: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腫忌鹽;頭暈、失眠之人忌胡椒、辣椒、茶等。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來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盈、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 小雪時節,氣候寒冷,大地收藏,萬物皆伏,是匿藏精氣的季節,養生要注意防寒,注重腎的養護,藥膳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材料:羊肉500克、黨參30克、枸杞子15克、紅棗15克、生姜、調味料適量 做法:先將羊肉、生姜洗凈,切成小塊,然后與事先浸泡好的黨參、紅棗同放入煲中,煲1小時后加入枸杞和調味料,再煲0.5至1小時 功效:補中益氣、補腎益精、補血 材料:栗子15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栗子洗凈,切口后放入開水中煮5分鐘,剝去殼、膜。擱鍋,加水,放入粳米,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加入栗子,煨爛成粥。再加入冰糖,待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補腎強筋,健脾養胃 材料:紅棗20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紅棗、枸杞子洗凈,浸泡半小時后與淘洗干凈的粳米一同煮粥。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養肝明目。 材料:胡椒30~50粒,豬肚1個,鹽、蔥、姜適量 做法:先將豬肚洗凈,鍋內注水,將豬肚下鍋,加入事先搗碎的胡椒,煲兩個小時左右,湯稠肚爛時,加入調料即可食用。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養胃。 【來源:佛山市中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