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讀嘉 的第 28 篇文章 文/蘇則(原創) 女作家楊絳 零:女作家心思細膩,長于細節描寫。她們的作品有時因此顯得瑣屑,但也同樣因此真切動人。在回憶類隨筆的領域,她們能最大程度利用自己的優勢。為魯迅寫紀念文的須眉大漢不計其數,沒有人能超越蕭紅和俞芳,就是這個道理。享年一百零五歲,世事備嘗的楊絳更是此道大師。 壹:楊絳在《雜憶與雜寫》中,這樣回憶自己平生初次離家,往上海讀書時的情形: 楊絳散文集 《雜憶與雜寫》 貳:楊絳那年八歲半,去上海啟明女校上學。這是有教會背景的學校,管教學生的都是修女。人們常常以為西方教育新式自由,其實規矩不少:吃飯一律不準說話,只有過節時才能破例;頭發不準披散,楊絳小時候本來留有劉海,只好結成了辮子。 叁:楊絳在啟明女校朋友不多,只有一個大她一歲半的女伴。學生喜歡結黨吵架,分成兩派。兩派嘍啰來考驗楊絳和她的朋友如何站隊:你們幫那一面?楊絳的朋友說:“都幫”。楊絳說:“都不幫”。楊絳事后覺得自己很笨:回答“都幫”,兩邊討好;“都不幫”,就得罪了兩面。但她仍然堅定“都不幫”的立場。這很可以看出楊絳的性格。她未來的丈夫錢鐘書,也是如此:“人謂我狂,不知我之實狷”(別人都說我狂,卻不知道我其實是個狷介自守的人。) 肆:楊絳就讀的上海東吳大學因為學潮停課,她決定去燕京大學借讀。借讀考試結束后,她和學友孫令銜一起去清華看望朋友,孫令銜要找的,是他的表哥錢鐘書。這是楊絳和錢鐘書第一次見面。孫令銜對楊絳說,“錢鐘書已經訂婚”,又對錢鐘書說,“楊絳有男朋友”。所以他們第二次見面,錢鐘書的第一句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則回答:“我沒有男朋友”。 1934年4月2日至9日,錢鍾書從上海來看望正在清華讀研究生的女友楊絳,兩人在北京郊區周游。 伍:楊絳后來改到清華借讀。她和錢鐘書用英文書信往來,主要內容是互相推薦書籍。錢鐘書獲得留英獎學金時,楊絳即將在清華研究院畢業。楊絳知道錢鐘書生活自理能力極差,因此決定結婚后陪伴出國。出國的行李主要是書箱。新婚夫婦在輪船上大吵一架,原因是爭論法文“bon”的發音。 新婚時期的錢鐘書和楊絳 陸:關于錢鐘書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據楊絳的回憶,錢鐘書是路癡,分不清左右,“向來不會認路”;不會用正確的方式拿筷子。錢鐘書在干校期間,和某丁姓兩名一級研究員,半天燒不開一鍋爐水,成為笑柄。但他在英國留學期間,養成了給楊絳做早飯的習慣,直到晚年: 柒:1942年底,楊絳受朋友鼓勵,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她的筆名“楊絳”從此而來。她的戲劇受奧斯丁小說風格的影響,機敏蘊藉,“含而不露,婉而多諷”,被視作中國現代風俗喜劇的里程碑。在那個時代,人們稱錢鐘書為“楊絳的丈夫”,并不稱楊絳為“錢鐘書的夫人”。錢鐘書的《圍城》,是錢鐘書看了楊絳的話劇回家后,發心撰寫的。 捌:錢鐘書給楊絳的情話里,“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結婚;我娶了她十幾年,從未后悔娶她,也從未想要娶別的女人”,這一條比較有名。實際上,這是錢鐘書引用的一位英國傳記作家的話。錢鐘書獻給楊絳最動情的一句,可能是一條英文的贈語,就寫在他送給楊絳的小說集《人·獸·鬼》的扉頁上: 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incompatible things: wife, mistress,& friend.—— C. S. C.(錢鐘書) “她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02歲的她用小楷抄寫了錢鐘書早年詩集:《槐聚詩存》 玖:對于錢鐘書的“妻子、情人、朋友”三位一體論,楊絳倒始終比較冷靜:“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只是情人和夫妻,是靠不住的。民國文人的愛情,常常始于誤解產生的熾烈,終于相互理解后的冰冷。她和錢鐘書的關系能保持幾十年的高水平,是因為他們在興趣和氣質上,大致保持知己好友般的對等。1937年5月,他們的散文同時出現在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第一卷第一期上。1935年,他們在牛津比賽誰讀的書多,年終結算大致相等——當然,還是錢鐘書讀的書更“硬”一些。 楊絳、錢鐘書及女兒 |
|
來自: 浮生偷閑 > 《現代中國文化及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