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教研和教學是一件事王秀臻 劉梅娟山東省臨朐縣新華中學這所學校相信: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是最好的教研課題;教師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就是一種教研;教師的教研成果就是反思中的進步和改變——教研和教學是一件事。 在教師成長過程中, 我們相信教研的力量。為了不讓教師產生“教研太過高大上, 與我們的日常教學無關”的想法, 我們給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教研普及理念:你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是最好的課題;你對這個問題的反思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教研;你的研究成果就是你在這些反思中的進步和改變。把教研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聯系起來, 無疑促進了教研工作的普及。而所有這些理念最終都反映在我們的“小課題研究”活動上, 從2010年開始的“小課題研究”活動已經成為我校的一種長效教研機制, 使我們的教研工作與教學行為長期地綁定在一起。 學校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實際問題, 開展教師個人的“小課題研究”, 從“小”處著手, 在“實”字上做文章, 重在激勵教師找尋真實的“問題點”, 力求教研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讓小課題研究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作為一種長效的教研機制, 學校必須有一定的制度設計。首先, 學校需要進行小課題的征集與篩選, 要求教師在一段時間內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觀察和反思, 找到自己的教學問題所在, 問題即課題, 將自己的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問題表述出來, 由學校進行審核擇優, 填寫《小課題立項申請書》, 上報縣教研室立項。其次, 我們編制了《小課題立項匯編》, 建立小課題檔案。將有價值的小課題研究成果編制成《小課題研究成果匯編》, 供教師交流學習, 實現共同發展。 小課題研究活動開展以來, 我們緊緊抓住過程管理這條主線, 建立了有效的過程管理機制, 這包括常規性的教研活動檢查, 對研究過程的階段性指導。我們的經驗表明, 對一線教師加強研究過程的管理有利于出成果。 在小課題成果的鑒定與推介上, 我們聘請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團, 根據項目的教研水平、可推廣性打分, 按照《課題評估辦法》對每個課題作出中期評估或結題鑒定。中期評估階段, 專家與教師有機會進行一次寶貴的對話、交流, 中期評估更是一種指導和引領, 對小課題的最終成果有極大的修正作用, 這也是我們過程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 即使是小課題, 我們也希望教師能呈現高水平。為了提升和保證教研的水平, 我們又做了如下的努力:一是進行專業的教研能力培訓。發揮有研究經驗的教科研骨干教師的作用, 分層次對全體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專題培訓, 使教師們懂得教學研究的流程、規律和方法。二是給予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 讓教師們共同提高教研能力。結合課例分析、案例剖析、讀書沙龍、小課題研究論文評選等活動, 盡可能多地創造研討交流的機會, 讓教師們可以交流小課題研究的心得。很多時候, 身邊教師的榜樣作用甚至比專家的教研指導更有效, 因為教師相互間更了解自身的教研局限在哪里。我們還結合網絡平臺, 在校園網設立小課題研究專欄, 以教師博客、跟帖、微信、視頻等形式, 增加互動交流資源的共享。 近年來, 我校涌現了一批有相當研究水平、更具現實意義的小課題研究成果。比如, 常見的小課題類型就有一種“學科內的某類后進生的轉化問題”, 事實上, 這種課題在以往的教研中并不會受到重視, 因為它往往只是針對極個別學生, 但我們卻覺得雖然只涉及了個別學生甚至某項研究只針對某個學生, 但卻是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真實問題:每個學科都有個別的后進生, 這些研究中提出的某些解決方案或許更有普遍的可借鑒意義。這方面優秀的研究成果有王傳花老師的小課題項目“語文學習中‘后進生’變‘后勁生’”, 專門對語文學科中的個別困難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 并提出了用評語等手段提升其學習興趣的方法, 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常見的小課題還有一類是關于教學工具使用的, 如利用好“班班通”等學習、管理工具的研究, 這些研究都十分具體, 有的甚至涉及到軟件使用的小技巧, 我們對這樣的研究也持鼓勵的態度, 只要有新意、有效果、能實用, 都算是有效的研究。這方面優秀的課題有地理老師高艷紅的小課題“充分運用地理圖像系統教學, 培養學生的用圖能力”。 由于提倡具體且有針對性的研究風氣, 在德育方面的研究變化最大, 具體的個例化研究受到了推崇, 德育方法、手段的研究不再是泛泛而談了, 很多從學生個體入手的研究涌現出來, 這些研究多數都是成功的德育案例。這種研究以往很難登上教研的“大雅之堂”, 因為它不太具有普遍意義, 不能算是一種研究, 但我們承認它的研究價值, 因為它也是真實問題情境下的研究, 只要在研究中對其更深層的德育規律有所思考, 也會有一定的普遍性。這方面比較優秀的有高麗老師的小課題“‘調皮’學生的個案研究”, 對幾位自控能力較差孩子的情況進行了個體跟蹤式研究。 目前, 學校教師小課題已立項120多項, 已經結題并做成果推介的有50多項, 都是非常具體且有針對性的研究。 “小課題研究”給學校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升, 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也減輕了學生負擔。比如, 多個針對課外作業的小課題研究, 讓教師們關注了作業的實效, 我們把這些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匯編, 修訂形成了分層次的學科課外作業體系, 課外作業不再是一刀切, 實現了課外作業的減負增效。 其次, 促進了教師的個性化特色教學。由于我們的小課題研究, 其本質是在倡導針對個人教學問題進行研究, 并不強求推廣某些做法, 只要能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 用什么手段、方法都是教師自己的事, 因此我們的課堂也呈現出不同風格和特色。為了不埋沒這些“珍珠”, 我們也順勢開展了特色教師的培養活動。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 按照“個人申報——說課——聽、評課——改進課——專家評點”等環節開展了特色教師評選活動, 鼓勵教師發展有自己特色且有實效的個性課堂。目前, 我校已評出校級特色教師19人, 縣級特色教師4人, 他們在教學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絕活兒”和特點。 這項活動還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師隊伍, 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由于我們的研究更講求切合實際需要, 不僅不增加教學負擔, 反而能提升教學效率、效果, 教研和教學不再是兩層皮, 因此我們的教師從骨子里是認可教研的。在教學中不斷思考, 在思考中展開各項教學活動已經成了教師的自覺, 不知不覺中, 一支研究型教師隊伍就慢慢成形了。 本文來源:人民教育 2018,(18),60-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