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干線。絡有網絡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在經脈中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有所主,輸血于脈,血液充盈,血行正常,則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胸部舒暢。因此,此勢對于心胸部位的病變,以血流受阻、氣滯血瘀為主導致的心前區憋悶等,具有很好的效果。正經有十二條,叫十二經脈,它與臟腑直接相通。 ![]() 十二經脈分別循行在體表的一定部位,又與一定的內臟密切聯系,各條經脈之間又通過絡脈相互溝通,從而使肌體的各個部分聯系成一個整體。奇經有八條,它不與臟腑直接相通,是“別道奇行”的經脈。《道家養生論》寫到十二筋經的走向與十二經絡相同,故筋縮處經絡也不同,不通則痛。拉筋能使僵硬的筋脈變柔,令脊椎上的錯位得以復位,腰膝、四肢及全身各處的痛、麻、漲等病癥可以緩解、消除。 ![]() 例如有的說少林拳系達摩祖師所傳,太極拳為張三豐祖師所創。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學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并無多大價值,不必多加爭論。事實上中國的武功,溯其淵源,早自先民之初,人類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謂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相互爭斗的生活演變中,即是產生武功之源。 ![]() 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及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改變,致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到諸如壓迫、刺激、失穩等損害所發生的以頸、肩、臂部疼痛、麻木或眩暈、癱瘓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但以頸肩臂疼痛多見,故又稱頸臂綜合征。可因頸椎先天畸形、頸椎管狹窄,或肝腎虧虛,筋骨衰退等引起,亦可因急性頸椎外傷,慢性勞損,風寒濕邪侵襲,及附近部位瘡腫所致。 ![]()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的說法比較流行。這句話可以被認為是來自中醫的一個觀點:“骨正筋柔,氣血自流”,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氣血通暢,通則不痛。因此,拉筋的作用,首先表現在祛痛上。從苦其筋骨,勞其體軀做起,至于煉氣凝神,以定靜之功以變化氣質之性,乃修煉之功,由外而進于內者,事極易行,而堅貞有恒篤行之者,亦不易得。知者過之,愚者不及。故學道者皆是,及其成而臻于實用者頗不多得。 ![]() 中國醫經中曾講到過十四經,習靜坐而坐久后有所成的人自能體會得到,果真已通經脈之人,不必使用意念去駕馭,他的氣機會自然流行,于十四經絡自行流注。有時在不知不覺間,氣機自己起了動靜功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在氣機的動象中,發現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拳動的原理,亦即自身中十四經脈氣機動的原理,且循其軌道運行。 ![]() 《黃帝內經》明確記載: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日常生活中的習武、氣功、瑜伽鍛煉都屬于拉筋運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確看待氣功,認為氣功這種中國傳統健身運動確實有助于身體健康或對一些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人們只要認真習練,理解它所提倡的和諧心態,就會從中受益。應樹立科學健身、科學養生新理念,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將惠及四方,造福人類。 ![]()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外府,腎乃先天之本,是儲藏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氣的地方,對于人的生長和生殖發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勢通過腰部的轉動及形體導引,同時運用意識,神注莊中,目視掌心,意存腰間命門,照顧上下,將發動的真氣收斂,下沉腰間兩腎及命門,可以激發和振奮陽氣,以達到強腰健腎之功效。 ![]() 中醫理論講“腰為腎之府”。《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其生理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為生殖發育之源。又主納氣、主水,開竅于耳及兩陰,其華在發。從中醫學來說,經絡和氣血循環是相輔相成,經常拉筋,五臟六腑也會跟著活動,更加延年益壽。 ![]()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藏于腎。如《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腎精化氣,即為腎氣。因此腎精充足,腎氣就旺盛,腎精不足,腎氣就隨之衰減。腎精屬陰稱腎陰,腎氣屬陽稱腎陽,對人體各個臟腑起著濡潤滋養和溫煦生化作用,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互為轉化,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就會正常。加強鍛煉,從調節腎陰腎陽著手,做到煉精、保精、充養先天之本,增強腎臟功能。 ![]() 易筋經,拉筋方法,中醫經絡拍打拉筋,韋馱獻杵第一勢,健身,氣功 ![]() 少林易筋經韋馱獻杵 氣功,易筋經,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和呼吸酌情做8-20次。 易筋經,氣功,這一式由預備式的靜,開始過渡到動。易筋經,拉筋方法,中醫經絡拍打拉筋,韋馱獻杵第一勢,健身,氣功,兩腳分開成自然開立姿勢,已啟動氣機的條暢運行。這時四肢均衡自然,則氣血運行流而不滯,有利于經脈之氣暢達于四肢。 ![]() 兩手臂前抬平舉屈肘回收,同時松肩虛腋,可以調動人體的手三陽三陰之經氣的流動,使手部氣血通暢。腋下有脾之大絡——大包穴。易筋經,拉筋方法,中醫經絡拍打拉筋,韋馱獻杵第一勢,健身,氣功,松肩虛腋,可以有效的放松此穴位,從而對全身之絡脈起到調節作用,有利經氣的流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