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通人、書壇巨擘、文化使者——楊守敬 文/周德聰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文/羅海東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書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摘 要】 晚清乾嘉學派的重要代表楊守敬在歷史地理學、金石文字學、版本目錄學、書法理論與實踐、藏書、刻書等領域均卓然成家。如今,“楊學”研究不僅有了一定的歷史,而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切其一點作微觀考量者居多而從宏觀角度作全面研究者較少。本文嘗試在先賢研究的基礎上,從楊守敬的傳略、學術、書法、中日文化交流四個方面進行一次相對全面的梳理,以期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從總體上把握這位兼善多能的大學者、大書家的形象,并進入時空隧道與之對話。 【關鍵詞】 楊守敬 傳略 學術 書法 文化交流 一、楊守敬傳略 楊守敬,清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五日(1839年5月27日)生于湖北宜都,譜名開科,字云朋,號心物,榜名愷,后更名守敬,字鵬云,號惺吾(又作星吾),晚年別署鄰蘇老人。他天性嗜古,敏而好學,幼年失怙,8歲入私塾,11歲奉祖父之命輟讀習商,遂白天經營生意、晚上誦習詩文。13歲起又出館讀書,數易其師。18歲前因書法草率,試而不中,乃發憤習書,19歲取秀才,23歲中舉人。隨后四次游學京師,雖參加五次會試未果,而多結友朋、眼界大開,尤與潘存、鄧承修交誼甚厚。在此期間,他開始研究學術,間有專著問世,并廣泛搜求書籍碑版,于京師學術界小有名氣。清光緒六年(1880),受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之邀,東渡扶桑充當外交隨員,因其職閑,遂致力于搜刻佚書、傳播書藝。光緒十年(1884)楊氏回國,攜所獲書籍赴黃州任儒學教諭。光緒十二年(1886),楊氏第七次參加會試并失意而返,從此絕意科名,專心著述與書法。光緒二十五年(1899),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邀,先后任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學堂和存古學堂總教長等職達十年之久,其間曾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被部選安徽霍山縣知縣,以“年老,不耐簿書”辭之。楊氏晚年生活頗不安寧:他畢生求書、著書、刻書,為此不惜斥資巨萬,致積蓄無多,后遇辛亥革命,武昌、宜都等地的房租田賦無法收取,經濟來源主要靠潤筆所得,生活十分窘迫;年近花甲時痛失至親,母親黎老夫人、長子必鈞、妻子李氏先后病逝,數年間楊氏多方奔走,賣字籌資,卜地營葬,加之自身年邁多病,備極辛苦;所著之書紛成,苦于資金匱乏而難以刊行,憂悶不堪;袁世凱為籠絡士林,邀其入京參政,他以“年老無意出山”謝絕,黎元洪又催發,他以“政治非我所長”婉拒,民國3年(1914)無奈再三逼請終被“強入都”,招致非議。被迫北行后,楊氏對政治持謹慎態度,雖參加會議,卻不輕易發言,而借政府之力,將存于上海的圖書運至北京,繼續開展研究工作。1915年1月9日逝于北京,享年77歲。 二、楊守敬的學術成就 楊守敬在金石文字學、歷史地理學、版本目錄學、書法學諸領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金石文字學是楊守敬窮其一生研究的學問,由此確立的重實證的科學研究方法也貫穿了他所有的研究領域。 中舉之后,楊氏進京游學,受潘存的影響,對金石文字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に仫w清閣碑目記》記載了楊氏在京師搜求碑帖時的情形:“時館于崇文城南之平樂園,距琉璃廠往返約十里。每薄暮,館事畢,步而往。漏三四下,街衢之間,爝火盡息,闃無行人,余方挾數紙踽踽而歸。或燈為風滅,則望影疾趨,不懼亦不倦。歸后猶復挑燈伸紙,摩挲數次乃寢。如是者年余,囊金館谷,為之罄盡,所謂極窮屯而不悔也。”個中甘苦,是不難體會的。他不僅廣泛搜集秦漢以來的珍貴碑石和兩宋以來的集帖,而且每有所得,必精心考鑒,證其源流,評其得失,留下了大量的金石題跋,這與那些強為收集而后束之高閣者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楊守敬于清末金石文字學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著述達28種之多,占了他全部著作的三分之一,茲錄于下:《中國碑碣書談》(藤原楚水譯)、《譯注鄰蘇老人書論集》(上、下,藤原楚水譯注)、《壬癸金石跋附丁戊金石跋、己庚金石跋》《金石圖考校補》《(初輯)寰宇貞石圖》《(續輯)寰宇貞石圖》《增訂寰宇貞石圖》(藤原楚水增訂)、《望堂金石初集》《望堂金石二集》《日本金石文字》(蕭一山《清代學者生卒及著述表》載:“未畢工?!保?、《鐘鼎彝器磚瓦拓本》《景蘇園帖》《鄰蘇園集帖》《泰山經石峪刻字》《匡喆刻經頌》《高麗好大王碑》《滎陽鄭氏碑》《鄰蘇園金石叢書》《古泉藪》《飛清閣錢譜》《鄰蘇園古印林》《印林》《漢印集》《鄰蘇園漢印譜》《元押》《鄰蘇老人書墓志銘》《鄰蘇老人手書題跋》(楊先梅輯)、《鄰蘇老人題跋》(楊先梅輯)。值得一提的是,楊氏于清同治九年(1871)開始編刻的金石學著作《望堂金石》,由于在刊刻過程中采取了隨搜隨刻、隨刻隨印、隨印隨售的做法,使它不僅直到清宣統二年(1910)才最終完成,而且先后出現內容互有差別的近10種版本。另外,就是楊氏精選周秦漢唐碑刻270余種,在日本弟子的幫助下,利用日本大藏省的設備翻拍輯成我國第一部照相制版的碑刻圖集《寰宇貞石圖》,開一代新風。 楊守敬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學問當推歷史地理學(亦稱輿地學)。 20歲時楊氏借他人所藏清人六嚴《輿地圖》,無間昕夕地影繪二部,即顯示出對輿地圖籍濃厚的興趣。30歲左右游學京師時與鄧承修合編《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編圖過程中發現《隋書·地理志》若干錯誤,于是又草擬《隋書地理志考證》,這兩部草稿被視為楊守敬輿地學研究的開始。細數楊氏輿地學著作,當在25種以上:《歷代輿地全圖》《水經注圖》《水經注疏》《水經注疏要刪》《水經注疏要刪補遺續補》《水經注疏要刪再續補》《水經注戴趙合校勘本》《禹貢本義》《湖北江漢水利議》《漢書地理志補校》《讀漢志釋例》《三國郡縣表補正》《補校宋書州郡志札記》《宋州郡志??庇浶Qa》《北魏地形志札記》《西魏書地域考補正》《隋書地理志考證》《重訂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荊州府志·輿地志》《湖北通志·輿地志》《湖北通志·金石志》《輯古地志》《晦明軒稿》《晦明軒續稿》等。其中《歷代輿地全圖》和《水經注疏》被公認為楊氏輿地學的代表作。 《歷代輿地全圖》乃楊氏攜弟子熊會貞合編而成,它的基礎是楊守敬與饒敦秩合作將此前與鄧承修草編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擴充至67幅后公開出版之圖(此圖由饒氏出資刊刻,是楊氏編繪的歷史地圖首次刊行)?!稓v代輿地全圖》達34冊之巨,有圖1928幅。每圖以《大清一統輿圖》為基礎底圖,朱墨雙色套印,朱紅色表示今地名和今河流,墨黑色表示古地名和古河流,古今對照,一目了然。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出版之前,歷代編繪的歷史地圖均無出《歷代輿地全圖》之右。 《水經注疏》也是楊氏與弟子熊會貞的合著。清光緒三年(1877),楊守敬應倪文蔚之請,參與修纂《荊州府志》,負責撰寫《輿地志》部分。該手稿中夾有一篇《校正〈水經注·江水篇〉》,篇名下方注有“以今荊州所隸為起止”九字。從篇名和注釋看,此稿當為洋洋150萬字的《水經注疏》之濫觴。次年,熊會貞入楊家任西席,一邊為楊氏第三子楊必昌授業,一邊協助楊氏為《水經注疏》參疏。清光緒三十年(1904),《水經注疏》初稿完成,因經費不足,先刻成《水經注圖》,再刻成《水經注疏要刪》,在為《水經注疏》打磨勘誤的過程中又有《水經注疏要刪補遺》《水經注疏要刪續補》及《再續補》等書問世,而《水經注疏》全書在楊氏生前終未出版。楊氏謝世以后,熊會貞繼承乃師未竟之業,繼續為《水經注疏》復校、修改、定稿直至1936年去世。熊臨終前囑托同鄉好友李子魁想辦法將該書出版,李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于1948年刊出了第一卷之后便無力為繼。1957年,在董必武、郭沫若、李世光等領導的關懷下,《水經注疏》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全部影印出版,共40卷。 ◎ 節錄《水經注·沮水》扇面 清 楊守敬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在楊守敬之前,研究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之“酈學”的發展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早在明代,即有吳琯、朱謀等為之??⒐{證,惜未臻精確。清代治《水經注》者甚眾,前有顧炎武、黃宗羲、顧祖禹等倡先,后有全祖望、趙一清、戴震等并起,廓清經注,補齊脫佚,各成專書,被譽為“酈學功臣”。但楊守敬認為上述諸家“非唯脈水之功未至,即考古之力亦疏”,“間有酈氏不誤,諸家改訂反誤者”,遂著《水經注疏》,“凡酈氏所引之書,皆注出典;所敘之水,皆詳其遷流”,并且“舉全、趙、戴諸家謬誤,摧陷廓清,無所于讓”,最終成就了這部集“酈學”研究大成的曠世巨著。清代著名學者羅振玉將楊守敬的輿地學,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和李善蘭的算學并稱為清代三大絕學,北京大學袁同禮教授也稱頌楊氏“開輿地學之新紀元”。 ◎ 楊守敬《學書邇言》手稿(部分) 湖北省博物館藏 版本目錄學是楊守敬后三十年研究的另一門重要學問。其成果除早期的《集帖目錄》外,目前傳世的有17種:《日本訪書志附補遺》《日本訪書志補》(王重民輯)、《古刻源流考》《宋元明大藏經未收古經目錄》《留真譜初編》《留真譜續編》《歷代經籍存佚考》《隋書經籍志補證》《三續寰宇訪碑錄》《古詩存目錄》《叢書舉要》《增訂叢書舉要附校誤記》(李之鼎增補)、《唐宋類書引用書目》《水經注疏要刪引用書目》《鄰蘇園藏書目》《觀海堂書目》《觀海堂書目》(另一種)。其中尤以《日本訪書志》《日本訪書志補》《留真譜》最為學界稱許。 《日本訪書志》是楊氏在日本搜求到的善本目錄提要,以四部分類,著錄書籍235種,其中宋刻本36種,翻宋、影宋、仿宋本8種,日本覆宋本5種,元刻本28種,明刻本54種,日本刊本23種,朝鮮刊本及活字本16種,舊抄本、古鈔本和影鈔古寫本或古刊本41種,卷子本或影鈔卷子本14種,其他版本10種。 《日本訪書志補》是王重民供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期間,輯錄該館所藏觀海堂藏書中楊氏親筆題跋匯編而成。依《訪書志》體例,著錄書籍46種,其中宋刻本3種,影宋本1種,日本覆宋本1種,元刻本5種,明刻本13種,日本刊本1種,日人校本1種,日本舊抄本、古鈔本、古寫本和影鈔古寫本、卷子本或影鈔卷子本14種,其他版本7種。 《留真譜》是楊氏從日本引進的善本書影,所摹底本均源自日藏珍本漢籍,初、二編所收除宋元舊抄外,亦有明版、朝鮮刊本、日本古版。初編以經、小學、史、子、醫、集、佛、雜八部為序;二編則分經、史、子、集、醫五部,共摹刻書影700多種,其中不少是中國久佚的珍本?!读粽孀V》在國內刊布流行,給晚清繁盛的版本目錄學注入新的活力,引起很大反響。一時仿《留真譜》的踵接之作不斷,著名者如繆荃孫《宋元書影》、瞿啟甲《鐵琴銅劍樓書影》、劉承幹《嘉業堂善本書影》等,且手段(攝影而非摹刻)和體例日趨完善,使版本目錄學進入了新的天地。 除上述三學外,楊守敬尚有經學、校勘等多種著作,如《論語事實錄》《四書識小錄》《續群書拾補》等。其中不乏謹嚴考據與精當之論,限于篇幅,此不再贅。至于其書學成就,則放在下一部分與書法同述。 三、楊守敬的書法研究與實踐 楊守敬的書法研究與實踐,互為表里、高度統一。 楊氏的書法研究,始于金石,卻早于金石出成果。其《壬癸金石跋》云:“余好金石文字,每有所得,必為之考證。積久,成數百篇,又玩其書法,成《評碑帖記》四冊?!彼窃谒鸭?、考證金石之余,開始著眼于書法史和書法批評,并于清同治六、七年間(1867—1868)撰成《激素飛清閣評碑記》(以下簡稱《評碑記》)和《激素飛清閣評帖記》(以下簡稱《評帖記》),以目前掌握的史料而言,這是楊氏最早的兩部著作?!对u碑記》評碑288種,《評帖記》評帖96種,這384種碑帖基本囊括了自秦漢至隋唐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对u碑記》《評帖記》雖是楊氏30歲前所作,而持論公允,鑒賞精當,廣度與深度兼備,堪稱力作。 ◎ “讀書鼓琴”六言聯 清 楊守敬 清光緒三年(1877),楊氏與潘存合作的《楷法溯源》受荊州知府倪文蔚及鄉紳饒敦秩等資助得以付梓。全書十五卷,輯漢魏至五代646種碑刻、82種法帖中的楷字或楷略兼行之字,悉按原體勾摹,約20000字(不計重復則單字3498字)。1957年臺北藝文印書館將楊氏刊本影印發行,1989年四川成都古籍出版社也根據楊氏刊本影印,以《中國楷書大字典》書名印行。因清代以前編印的書法類字典極少,且該書編選格調很高,再加上楊氏在金石文字學、書法學、書法實踐乃至于刻書方面的造詣,無不為該書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楊氏移居上海。日本學者水野元直從日本專程來湖北拜楊氏為師研習書法,剛到上海時便聽說楊氏已避亂至此,便轉而在滬上拜師。是年10月,應水野之求,楊氏憑記憶(當時所有資料尚留在武漢)草成《學書邇言》一書。該書分為自序、緒論、評碑、評帖、評書、后記六個部分,點評碑帖書家區別于《評碑記》《評帖記》鋪陳作品的模式,多以書體和朝代為線索展開。由于楊氏當時已逾古稀之齡,其閱歷與眼界之深廣遂使所論縱橫捭闔,言簡意賅,氣勢如虹。12月,水野將此稿本抄錄一份,楊氏又為之親筆寫了一篇序言,并加蓋“楊守敬印”和“鄰蘇老人”二印,由水野帶回日本刊行,廣為流傳,影響深遠。70年后,文物出版社將其出版,為國內書壇所重。楊氏在手頭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僅憑記憶寫成此書,實屬不易,反過來也證明了他的學識之博與功力之深。 楊守敬的書學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評碑記》《評帖記》《楷法溯源》《學書邇言》四部著作里,個中不乏識人之所不能識、言人之所不敢言者,堪稱灼見真知。若論其書學貢獻,大略有三: 一是確立“學書五要”論。《學書邇言·緒論》開篇即言:“梁山舟《答張芑堂書》,謂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硕ㄕ撘?。嘗見博通金石,終日臨池,而筆跡鈍稚,則天分限之也;又嘗見下筆敏捷,而墨守一家,終少變化,則少見之蔽也;又嘗見臨摹古人,動合規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則學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胖蠹?,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痹诳隙荷街邸皩W書三要”的基礎上增加“品高”“學富”而成“學書五要”,是將書法從梁山舟所理解的一種難以駕馭的技藝進而上升到一門能夠反映作者學養性情和精神氣格的、蘊藏著深刻民族文化內涵的藝術,意義十分重大。這與宋代書論中蘇東坡“君子小人”之說和黃山谷“胸中道義”“圣哲之學”“俗不可醫”之說一脈相承,遙相呼應。 二是首倡“碑帖融合”。到了清代,館閣體盛行,考古學興起,大量文物碑志的出土以及阮元北碑南帖之論的問世,為碑學重光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理論支持,碑學逐漸取代帖學成為書法藝術的主流。楊守敬在《評碑記》序中談到著此書的動機時說:“宋元以來,書家林立,惟行草差可觀,而真書云絕,無論篆隸。良由精于簡札,略于碑版。故特著此篇,以矯其弊?!笨梢?,他敏銳地捕捉了時代的氣息,并且以他的方式開始了行動。難能可貴的是,他雖贊成以碑學力矯時弊,卻又不贊成徹底放棄帖學,并在《評帖記》序中明確表達了他的主張:“夫碑碣者,古人之遺骸也;集帖者,影響也。精則為子孫,不精則芻靈耳。見芻靈不如見遺骸,見遺骸不如見子孫。去古已遠,求毫芒于剝蝕之余,其可必得耶?故集帖之于碑碣,合之兩美,離之兩傷?!睏钍铣终摽陀^平實,不厚此薄彼,碑也好帖也好,他唯一的標準是取其“精”。較之康有為等人的偏激,他顯得更為理性,充滿樸素的辯證精神。楊氏在這里提出“碑帖融合”的書學思想,比劉熙載1873年著《藝概·書概》提出碑帖融合的觀點還要早五年,在晚清書壇尊碑抑帖的主流思想中不啻為一聲巨響。遺憾的是,《評碑記》和《評帖記》沒有及時刊行于世,以致未能為晚清書壇起到應有的鎮靜和導向作用。 三是書學研究方法的突破。楊守敬將他金石文字學重實證的科學研究方法引入書學,突破了傳統書論直覺感悟式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實證之書論,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更加令人信服。譬如他為“唯中鋒論”之辯:“大抵六朝書法,皆以側鋒取勢。所謂藏鋒者,并非鋒在畫中之謂。蓋即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之謂。后人求藏鋒之說而不得,便創為中鋒以當之。其說亦似甚辨,而學其法者,書必不佳。且不論他人,試觀二王,有一筆不側鋒乎?惟側鋒而后有開闔、有陰陽、有向背、有轉折、有輕重、有起伏、有停頓,古人所貴能用筆者以此。若鋒在畫中,是信筆而為之,毫必無力,安能力透紙背?且亦安能有諸法之妙乎?”(評《馬鳴寺根法師碑》語)又如為“時代降之”之辯:“國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則超軼前代直接漢人。若鄧完白、楊沂孫之篆書,桂馥、陳鴻壽、黃易之分書,皆原本古先,自出機杼,未可以時代降也。”(《學書邇言·緒論》)再如為“右軍偽作”之辯:“今以晉之《爨寶子》、劉宋之《爨龍顏》、前秦之《鄧太尉》《張產碑》,明是由分變楷之漸,而與右軍楷書則有古今之別。故近來學者疑右軍諸小楷為宋人偽作,但以六朝碑碣為憑。然鐘繇之《宣示》《賀捷》又似有分書遺意,則右軍手跡當必有合,輾轉傳摹遂至失真,未可盡嗤為偽也?!保ā秾W書邇言·緒論》)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楊守敬的書法實踐,起于科舉又成于科舉,貴在“五要”融通。 ◎ “岸沙澗戶”五言聯 清 楊守敬 楊氏18歲以前考秀才不中,并非文章不好,實乃書法草率之故,于是開始重視書法實踐,勤學苦練。19歲時,得荊州江陵人朱景云指授,當年即中秀才,而前后兩次考試的主考官同為重視書法的湖北學政馮譽驥,可見楊氏的書法在此期間的確進步神速。此后數十年間,他耽玩金石無數,日夜摩挲,反復臨摹,既有“多見”,又有“多寫”,加上他聰慧的資質、嗜古的天性和高尚的人品,輔以金石、書學之理論滋養,其書藝自非常人所能及。清光緒十二年(1886)第七次會試失利,使他徹底丟掉了求取功名的包袱,專心于學術和書法。48歲的他年富力強,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段,擁有優裕的研習時間和了無旁騖的心境,學術與書法精進不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國內書壇碑學一邊倒的形勢有所改變,楊氏自身的學問和閱歷也有了進一步的積累,挾著他在日本書壇獲得的成功,躋身于國內書壇頂尖人物之列。至此,楊氏書法博采眾長而自成一家,“五要”齊備,甚可寶貴。至老,書法益進,聲譽益隆,《鄰蘇老人年譜》中記載他71歲在上海賣字的情況時說:“其時守敬之字,聲譽大起,求書者接踵于門,日不暇給,繼之以夜?!?/span> 楊守敬的書法創作大致有四個特點:一則四體兼擅。篆隸真行,樣樣精通,尤以篆隸筆意融于行楷,為世人所重。二則熔碑鑄帖,剛柔相濟。這與他“碑帖融合”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也與其人生履歷相吻合,他一生勤勉,傲岸耿介,又謙和待人,善于與人合作。三則書卷之氣溢于毫端。以他的學問文章,稱之為學者型書家絲毫不為過。四則富于金石氣息。這是他天性嗜古、耽玩金石所致,加上他反對筆筆中鋒,故而下筆如鋼刀斫木,沉著痛快,具姿致而無媚骨,極為古厚奇崛,十分耐品。近代學者陳衍評價楊氏書法說:“所見碑版既多,書法高古,融篆隸于行楷中,非貌為六朝者所及?!彪m話語不多,而頗得要領。 四、楊守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貢獻 初到日本之時,由于駐日公使何如璋與副使張斯桂的矛盾,楊氏的外交隨員名分一直未定,半年多后才以“英語通譯”的身份受事,而楊氏并不懂英語,顯然攤上了一個閑職。于是在日期間,他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了從事與公職無關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動——搜刻日藏漢籍,傳播金石書法。 漢籍東傳自古以來便是中日文化交往的主流。日藏漢籍大規模地返回祖國是在清末民初之際,其中楊守敬訪書無疑是最有名的一次。 楊氏在日本搜刻佚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發搜購。時值明治維新,日本大興西學,故所有漢籍皆賤價出賣。楊氏在東京逛書肆時發現有成捆的漢文古籍賤價待售,且不乏中國稀見甚至久已失傳的珍本秘籍,便傾囊相購,不到一年,得書三萬余卷。其時楊守敬對版本目錄之學尚欠深究,搜書不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通過實踐,他對日本所藏漢籍的種類、特點及收藏分布等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漸漸不滿足于只在書肆坊間搜尋,開始結交森立之等日本藏書家,從他們那里尋找更為珍稀的古籍。后來楊氏在書肆購得一部森立之與澀江全善等合著的《經籍訪古志》抄本,系日藏漢籍善本之解題目錄,所著錄之書“必先標其時代,次注儲藏之家、缺筆、舊藏印記等”,為他訪書提供了線索。于是他草擬《日本訪書緣起條例》,準備進一步搜求漢籍,并有匯刻叢書的初步打算。 第二階段是有計劃搜購。接替何如璋的新任公使黎庶昌到任后,見到楊氏《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大為贊賞,決意搜訪中土逸籍,輯刻《古逸叢書》,并委托楊守敬全力董理其事。如此一來,私人行為成了公派任務,促使楊氏進一步開展有目的有步驟的搜書行動。他利用《經籍訪古志》按目索之,所見佚書,“其能購者,不惜重值”,有藏于好古之家不能購買者,則以所攜漢魏六朝碑版及古錢、古印與之交換,而藏于官庫秘閣之罕見珍本,楊守敬則千方百計地借出影抄或攝影,真可謂殫精竭慮,不遺余力。清光緒九年(1883)他從日本寄給友人黃萼的信中說:“弟現在所藏書已幾十萬卷,其中秘本亦幾萬卷,就中有宋版藏書五千六百冊?!笨梢姉钍显谌毡舅褧@之豐。 第三階段則是亦搜亦校亦刻。對于搜訪到的古籍,楊守敬并未束之篋中,而是“每得一書,即略為考其原委,別紙記之”。公使黎庶昌從他搜購的珍貴典籍中擇出27種,輯為《古逸叢書》,囑楊氏負責校勘督刻。其間,他表現出極端認真嚴謹的治學精神,白天與刻工一起磋磨善惡,夜晚則獨自燈下校書,撰寫??痹?,幾乎通宵達旦。清光緒十年(1884)書成,幾與宋元刻本相等,刻書名家葉德輝贊其“刻印俱精”。楊氏在日本刻書的數量、質量和他勇于吸收照相翻拍等先進技術的開拓精神以及刻苦、博學的學者風范,令日本各界深為敬服。他在日本經理的刻書傳回國內,當時的工部尚書潘祖蔭、廉訪使李梅生見之,“驚嘆欲絕,謂宋以來所未有,國朝諸家仿刻不足言也”。 ◎ 湖北 宜都 楊守敬書院 楊守敬在日本大規模搜書刻書,也使日本學術界有識之士認識到盲目追求西化而毀棄漢學文獻是非常不理智的,于是又不惜重金爭購舊籍。對此,楊氏非但未感不快,反而十分欣慰。當日本佛教界集股刻印《大藏經》時,他慷慨地把自己搜求到的六七百卷古鈔佛經借給日方使用,頗有君子之風。 如果說楊氏搜刻佚書是有心栽花的話,那么傳播金石書法則屬無心插柳。由于何如璋邀請他赴日公干時他正在北京,如轉道回鄉投放行李,既費時日,所收金石也無暇整理,于是將一萬二三千件碑版和各種法帖、六十顆漢印、六七百枚古錢刀等稀珍之品直接從北京攜至日本。這一舉動,竟帶來驚人的效果。隋唐以降,中國書法的每一次變革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日本書道,而且由于信息傳播速度有限,日本方面的接收過程往往略有滯后。19世紀后期,日本書家依然崇尚帖學,大多追求柔弱的行草書風,整個書壇處于積弱不振的境地。楊守敬的出現猶如雪中送炭,他帶來的金石碑拓以及他的書學思想,使日本書法界產生極大的震動,日本人形象地稱之為“刮來了一股旋風”。于是,清朝碑學發展的新資源、新理論迅速在日本書壇蔓延開來,并通過走碑帖融合道路的楊守敬的推介而使之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接受。由此,日本書道發生了有類政治上“明治維新”的變革,擺脫了帖學的羈絆,走上了書風一新的道路,楊氏被日本人尊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 一時之間,楊守敬成了日本書壇的偶像,有日本書壇祭酒之尊的日下部鳴鶴及另外兩位書壇旗手巖谷一六、松田雪柯均拜在楊氏門下。三人與楊氏的交游在松田雪柯的日記中有很多記述,茲錄數則,以示風采。
這次楊守敬來訪,雪柯等人將平素積于胸中的疑問拿出來向楊氏請教,井原云涯根據筆談整理出楊氏的講解:“(楊守敬)謂‘六朝絕佳碑版甚多,俟他日觀其全貌始可知唐人之所不及’?!≈猎煜褚嘤薪^佳者’,‘若于六朝漢魏諸碑用功研習,則可前無古人。此非弟讏言耳’?!痹蒲母阶⒃疲骸把┛挛毯蟠蠛昧瘯w因此談所啟發也?!保ňD引自日本杉村邦彥《從〈雪柯日記〉中出現的有關記述看楊守敬與松田雪柯、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之間的交流》)筆談之中,既有關于書法具體問題的問答,也有共賞碑帖的情形,還有相知相恤的情誼。從楊氏倡導研習六朝漢魏諸碑后雪柯大好六朝書可見,楊氏以碑學促日本書道維新的確是有根據的事實。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楊氏后來也向國內介紹日本書法。他在《學書邇言》中寫道:“日本書家,自以空海為第一,殊有晉人風。小野道風次之,行成卿、魚養又次之,皆唐時人也。其金刻有《道澄寺鐘銘》《銅燈臺銘》;石刻有《和銅題名》,最為高古,神似顏魯公。《佛足跡記》,雖屬和文,亦書法之別格,足自立者?!边@段文字,為我國研究日本書法之先聲。 楊守敬回國后,仍有不少日本書家來訪論書,山本由定、水野元直等人即為其中拜門學書者。楊氏年過古稀抱病為水野親筆寫成一部教科書式的書論專著《學書邇言》,水野返回日本后即刊行于世,澤被一方,傳為一段佳話。楊氏仙逝之后,日本書家、學者慕名造訪其故鄉湖北宜都,前來進行學術交流者絡繹不絕,足見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深遠的影響。 結 語 作為乾嘉學派在晚清時期的重要代表,楊守敬一生醉心學術,著述等身(據統計,可考的楊著總數為83種)。經《楊守敬集》整理小組不懈努力,于1988年4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單獨出版了《楊守敬集》第一冊,1997年6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與湖北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了《楊守敬集》第二至十三冊,至此,《楊守敬集》全十三冊齊,共收楊氏著述45種。有清一代,學術昌盛,人才濟濟,人們肯定楊守敬,卻從來沒有把他視為學術界或書法界的領袖。但是,當我們理性地考量其涉獵范圍、研究成果、學術影響和藝術水平之后,將其劃歸“領袖”之列,或可當之。 【注 釋】 [1]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陳上岷編:《楊守敬研究學術論文選集》,崇文書局2003年版。 [3]崔爾平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 [4]陳上岷編:《激素飛清閣評碑記、評帖記》,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5]郗志群:《楊守敬傳略》,《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5期。 [6]楊世燦:《楊守敬學術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鄭務本:《楊守敬研究初編》,1989年湖北省宜都楊守敬學術研究會、楊守敬紀念館內部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