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之方劑介紹 一. 平胃散 原文:“ 如果脈象見緩,病見疲倦、嗜睡、四肢散軟無力,或泄瀉,這是濕邪偏勝,用平胃散 ” 。 平胃散 【組成】蒼術、厚樸、陳橘皮、甘草 【主治】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治濕困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惡心,噯氣吞酸,常多泄瀉,肢體沉重、怠惰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用法】將上述藥品碾碎為細末,每6g,配生姜兩片、大棗兩個(掰開去棗核)煎湯送服。 【藥理】方中重用蒼術燥濕運脾為君藥;厚樸行氣化濕,消脹除滿為臣藥;陳皮行氣化滯為佐藥;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這正是中醫藥的運用原則之一:君、臣、佐、使)。諸藥合用,共成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二. 黃芪建中湯 原文:“ 如果脈弦、氣短、自汗、四肢發熱、或泄瀉、或皮毛枯槁無光澤、發脫落,用黃芪建中湯?!?/p> 黃芪建中湯 【組成】黃芪6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個(掰開),飴糖30克。 【主治】陰陽氣血俱虛證。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面色無華,心悸氣短,自汗盜汗。 【用法】將前六味藥熬好,去渣滓,然后放入飴糖融化,分為5杯,每天早晚各服用1杯。 【藥理】黃芪是補中益氣,桂枝暖肝提升肝氣,白芍滋補肝陰,甘草、生姜、大棗補中健脾。 此方補虛益氣,滋補脾臟陰陽,兼有疏肝之效,效果強于“小建中湯”(無黃芪)。 其他用途如:治療脾胃虛寒、心悸和胃潰瘍等癥,詳見往期文章(鏈接:1. 黃芪建中湯 2. 黃芪建中湯(二)) 三. 四物湯 原文:“如脈虛而見血虛證,從四物湯中取一或二味,加入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內。” 四物湯 【組成】當歸、川穹、白芍、熟地黃 【主治】營血虛滯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女人月經不調,經量少或閉經,表現為舌淡,脈細弦或細澀。 【用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時熱服。 【藥理】本方是治療營血虧虛,血行不暢的常用方劑。方中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為君; 熟地黃滋陰補血為臣;白芍藥養血柔肝和營為佐;川芎活血行氣,暢通氣血為使。四味合用,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養血活血,可使營血調和。 注:此方多為補血、行血,對于血虛的人多有益處(此方不論男女均可服用)。但需要注意,正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促使血液充盈,而血虛也與脾胃的化生相關。 四. 四君子湯 原文:“如真氣虛弱,氣短、脈弱,用四君子湯?!?/p> 四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各9g,甘草6g。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用法】研磨為細末,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 【藥理】黨 參:味甘性平,補中益氣,養血生津;茯 苓:味甘性平,健脾安神,利水滲濕;白 術:味甘苦性溫,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利尿止汗;甘 草:味甘性平,健脾和中,潤肺解毒,調和諸藥。 五. 五苓散 原文:“如口渴、或小便閉澀不暢、或赤、或黃、或多、或少,用五苓散去掉桂枝(藥名),取一二味,加入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中?!?/span> 五苓散 【組成】豬苓(去皮)、茯苓、白術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用法】研磨為細末,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 【藥理】五苓散方中共五味藥,方中重用澤瀉為君藥(即主藥),以甘淡滲濕利水;以豬苓、茯苓為臣藥(即輔助藥),協助和加強利水滲濕之功;以白術、桂枝為佐藥(即佐助藥),一個健脾而運化水濕之邪,一個溫陽化氣而利水,外散風寒以解表。 最后需要注意,原書中有提及:以上五方,都應在脾虛下陷、陰火上升所表現的“本證”中,隨所兼見的其他癥狀加減藥量來施用,如無上述癥狀,則不宜服用上述方劑。服用時需要仔細辯證,符合方劑可以治療的癥狀最多,即為最佳的方劑(如果不懂醫理的話)。如服用三劑后效果未見任何好轉或身體出現不適,應立刻停藥及時請明醫幫診。 個人小結(為便于記憶):1. 平胃散單主“祛體內水濕”;2. 黃芪建中湯主“補脾氣疏肝氣”;3. 四物湯主“補脾胃和血虛”;4. 四君子湯單主“補脾胃之氣”;5. 五苓散主“祛水濕和體內煩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