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是對癥用藥,辯癥施治,在千年的時間之中,我們積累了不少安全、方便、效用顯著的名方。這些方劑兩個好處: 1.用得久,不少都是千年以上,千百萬人親身實踐證明效果才能保留下來的; 2.配伍也比較精要,不會出現什么名貴中藥為君藥的。 下面10副中醫名方,大家可以方便存下來,不說能治百病,至少對癥還是很有效的。動動小手,幫忙傳承一下吧! 血府逐瘀湯:行氣活血法的代表方 主治:臨床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胸部挫傷及肋軟骨炎之胸痛,以及腦血栓形成、高血壓病、高脂血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神經官能癥、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頭暈等屬瘀阻氣滯者。 方組:當歸三錢,生地黃三錢,桃仁四錢,紅花三錢,枳殼二錢,赤芍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三錢,桔梗一錢半,牛膝三錢,水煎服。日一劑,每7天為一療程。 出處:《醫林改錯》 方解: 現代《方劑學》更把本方推為行氣活血法的代表方。本方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以生地黃、赤芍,加桔梗、牛膝組成。 桃紅四物湯專于養血化瘀,以生地黃易熟地黃、赤芍易白芍,更增強攻逐“血府”瘀熱之力; 四逆散疏肝理氣,氣行血行, 以助活血祛瘀。本方以桃仁、紅花為君,破血行瘀,通經止痛。 以川芎、赤芍為臣,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柴胡肝解郁,暢順氣血;枳殼破氣消積; 桔梗開宣肺氣,且可 載藥上行,直達“血府”以逐瘀; 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以利“血府”瘀濁之消除; 當歸養血和血,生地黃滋陰,用以顧護正氣,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獨參湯:回陽 組方:將人參切片,放入鍋中,加水約100克,煎約30分鐘,取汁,加入紅糖攪化即可服食。獨參湯所用的人參必須是具有回陽救逆作用的高麗參。高麗參又有紅參與白參之分,其中以紅參為首選。 主治:補氣固脫。主諸般失血與瘡瘍潰后,氣血俱虛,面色蒼白,惡寒發熱,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脈微細欲絕者。 出處:《十藥神書》 方解:人參,大補元氣,單味應用其功更為專一。據研究,人參之所以能救治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危重之證,可能與其能興奮大腦皮層,增加心肌收縮力和調整機體偏盛偏衰的病理反應有關。 此方應用方便,功效明顯,可治療元氣虛脫、肢冷汗出、脈微細欲絕等癥。人參勿與蘿卜、濃茶和萊菔子同用。 小柴胡湯:主治感冒 組成:柴胡9克 黃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黨參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干、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屬膽胃不和者。 出處:《傷寒論》 方解: 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陽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達少陽半衰之邪,黃芩泄半里之熱。 二藥配伍以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等癥。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嘔;配黨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祛邪,同時姜、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 四物湯:補血方劑之首,比阿膠更好 組成:熟地12g,當歸10g,白芍12g,川芎8g 用法:水煎服 功能:一般來說,它具有補血調經的效果,可減緩女性的經痛。 主治:是補血方劑之首,血虛、血瘀、月經不調,溫而不燥,滋而不膩,非常適合長期服用調養。 出處:《太平惠民合劑局方》 方解: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血中血藥)與辛香的當歸、川芎(血中氣藥)相配,動靜結合,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相比于阿膠,它更好。 四物湯配方多種,方用當歸、川芎、芍藥(白芍)、熟地四味藥組成。然而在中國臺灣省,比較流行的玫瑰四物湯是由當歸、川芎、肉桂、熟地黃或者是生地黃熬制而成,如果是屬于體質偏熱的人適合喝生地黃組成的玫瑰四物湯,如果是體制偏寒性的人適合喝由熟地黃組成的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強健脾胃 組成:黃芪15克 白術10克 黨參15克 當歸6克 陳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 功效:調補脾胃、益氣升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癥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 瘧等證。 出處:《脾胃論》 方解: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主藥;黨參、白術、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 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溫膽湯:理氣化痰 組成:半夏6克 竹茹6克 枳實6克 陳皮9克 甘草3克 茯苓5克 生姜3克 大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方解: 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龍膽瀉肝湯:清下焦濕熱 組成:龍膽草(酒炒)6g,黃芩(酒炒)9g,山梔子(酒炒)9g,澤瀉12g,木通9g,車前子9g,當歸(酒炒)8g,生地黃20g,柴胡10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肝膽實火上擾,癥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或濕熱下注,癥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等。 出處:《醫宗金鑒》 禁忌:內服每易有傷脾胃,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亢之證,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五苓散:肝郁血虛 組成: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12克 白術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出處:《傷寒論》 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術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 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歸脾湯:心脾兩虛者甚合用 組成:白術9克 茯神10克 黃芪12克 龍眼肉10克 酸棗仁10克 黨參12克 炙甘草5克 當歸10克 遠志10克 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出處:《濟生方》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氣能統血,為主藥;當歸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大承氣湯:通便泄熱 組成:大黃12克 厚樸9克 枳實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順氣泄熱 出處:《傷寒論》 主治: 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滿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干舌燥,脈滑數。 方解: 本方為瀉下之峻刺,有通便瀉熱之功。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腸胃為主藥;輔以芒硝咸寒瀉熱,軟堅潤燥;積滯不去,由于氣滯不行,故佐以枳實、厚樸消痞除滿,行氣散結,四藥合用,有峻下熱結的功效。 對于腸胃燥實、郁滯不通者能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承氣。 10個組方,總能用上,即便用不上,也把這個當做一份中醫傳承的食譜,存到你的微信圈里吧! |
|
來自: 雪松g66cslhe5t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