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嬰兒弱小而無助,完全依賴于成年人,他們意識到父母更強大的力量,以及試圖挑戰這種力量的絕望。 所以自卑感從孩子一出生就伴隨著他們。 在今天,兒童大部分心理問題受到了極大關注,其實導致這些問題的源頭往往是由于孩子的過度自卑導致的。 所以,父母首先必須能夠識別孩子自卑感體征和癥狀,這一點至關重要。 如果不及時發現,那這種自卑將伴隨他一生,使他社交焦慮、無法找到自我價值......甚至可以讓孩子陷入絕望的深淵,引發自殺念頭。 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研究心理學每一個領域,以找出克服自卑和社交焦慮方法。 他總結出了孩子過度自卑8個表現,提醒父母要隨時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01 過度的敏感 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 對別人無意之舉感到失落 過于活潑多動,其注意力無法集中 當孩子感到自卑的時候,任何微小批評都會讓他陷入抑郁惡性循環之中,任何輕微拒絕或者排斥跡象都會讓他感到非常痛苦。 建議: 1 父母們總是說[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不會改變你生活。],但這樣的建議是沒用。 2 我們要幫助孩子去構建自己價值觀體系,當他們判斷力變得更強的時候,你就不再那么在意別人判斷了。 3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生活中什么對他來說是重要,他不會根據周圍人而不斷改變自己。 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作比較 02 他的某項長處比我好,我不如他 不敢去嘗試新鮮事物總怕會不如別人 當我們和別人比較的時候,不是產生優越感就是產生自卑感,而有自卑情結孩子往往是在比較中得不到優越感。 因為他們總在專注于別人“最佳品質”,但這些往往是別人付出了更多練習時間,或是從小就有很大自然天賦。 建議: 1 告訴孩子們不要忽略別人成功之前付出努力,也不要總關注其他人最優秀地方。 2 如果孩子能滿足于做最好自己,這將大大緩解他們內心壓力。 03 順從的行為 不敢與他人發生眼神交流 安靜膽怯的說話 做事沒有底氣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作“社會等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你內心行為和感受通常取決于你對自己社會地位或者地位看法。 so,如果你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被別人瞧不起,地位低下,那么他就會開始表現順從。 建議: 1 家長應把決定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作為一件事情主導者。 2 非必要時不要干預孩子,他們正是需要不斷面對失敗,才能夠找回面對生活勇氣。 追求完美 04 因一個地方沒做好而大發脾氣 總設定過高目標 自卑的孩子總是給自己設定完美到無法達到的目標,因為他們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關注與評價。 當他們過度追求完美卻沒有達到目標的時候,孩子們往往會極度沮喪,喪失自尊,承受著巨大壓力而崩潰,對自己認知失調。 建議: 1 適當去轉移孩子注意力,帶他們參加豐富多彩課外活動,千萬不要責怪孩子無理取鬧。 2 讓孩子學會自我同情,明白享受過程遠比追求結果來的更加重要和快樂。 05 拖延的行為 過度自卑導致孩子會不斷追求完美,但在追求過程中通常會體驗到自己無法完成目標,這就導致了孩子拖延行為。 心思非常敏感,害怕失敗,所以不斷地推遲事情進程,導致最終什么也沒嘗試過,什么目標都沒完成。 建議: 1 孩子總是對自己有過高期望,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目標。 2 為孩子“正念”,設置一些不需要做出評判“限時活動”。 社交媒體焦慮 06 他總是過得比我好 當孩子在各種社交媒體看到別人分享快樂生活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生活非常糟,無聊透頂。 但他們不知道,大家都想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最美好一面,糟糕一面已經被他們隱藏了。 建議: 1 減少你的孩子接觸社交媒體,幫助孩子重新塑造他們的自尊心。 2 讓孩子下意識地關注自己生活美好瞬間,以寫日記或者拍照方式記錄下來。 07 對他人品頭論足 懷疑他人 不信任 總喜歡挑毛病 過度地自卑的孩子總喜歡挑他人的不是,其實這是他們自己一種“保護機制”,這是他們暫時地安慰自己得到優越感的方法。 他們通過批判他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保護”自己以免受別人傷害。 建議: 1 家長寬容面對,當每次孩子在你身邊指出別人缺點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反問讓孩子客觀地評價討論對象。 2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感恩,用包容態度去接納他人。 試圖掩飾自己的缺點 08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缺點,自卑孩子會特別關注自己缺點,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和心思掩飾。 他們試圖控制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避免別人對自己缺點的評價。 但往往這種掩飾,會讓自卑升級,它通常只會讓你從緊張中感到更多壓力。 建議: 1 讓孩子自我評價的時候,自己指出自己缺點,這是接受自己的第一步。 2 告訴孩子他的缺點并不是降低了做所有事情能力。 3 向孩子承認你自己的缺點,讓他感受到你自己的勇氣。 4 告訴他們缺點不一定會伴隨終身,我們還有機會去改變。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雖然我們在養育他們時盡心盡力,但還是不能完全左右他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生活,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告訴孩子,你不是低人一等,你不是優等生,你只是你自己,你的價值來自于你的獨特性。 只有心態向上,孩子才會擁有一個快樂完整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