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是屬于世界人類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武術?中國武術是國粹,作為炎黃子孫,誰不希望本民族的文化被世界人民承認并接受,中國武術是門大學問,它不求流行好看,它體現著強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風格。 學武為了實用,現如今“練、養、用”合一的武術有多少呢?武術本來不是根源,得智慧心靈之大本,武術不學自會,不練自通,以心養功而后以形練功,煉心靈之氣是內功,習武練拳不以內功為基礎,等于蓋房沒有打地基,沒有心態平衡,心安理得的基礎和功夫,自身的陰陽氣如何能平衡?內五行氣(心、肝、脾、肺、腎)如何能圓合?自身三寶精、氣、神如何能合一?練拳首先要手、眼、身外三合,精、氣、神內三合。 習武練拳要以靜養為基礎,心神安定、身體自如,所化生之動作是心靈的需要,并非人為學的作勢,人為的作勢叫做裝腔作勢,叫做有為法。心靈精神靜極所化之勢才是真動勢,動是現象,目的是按《黃帝內經》所說的“精神內守,真氣從之”。動不離靜,靜乃動之源,動乃靜之用。如此有體有用,有動有靜,動靜不息,運動動作不完,運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變化萬千,心靈之動即太極之動,太極含萬化之理。靜者,精氣神自如,內五氣自然協調,五氣圓合,誠于中而形于外,動作連貫圓合,收無定法,起無定式,運用自如。運動姿勢非學來之式,是自己身心本能產物,是真氣之化。不動不足以通神氣,展精神,不動不足以活氣舒筋骨。動靜之機隨自身陰陽而動,需要什么動作出什么動作,什么動作舒服合理,就出什么動作,故而說太極拳人人一套,就靠你自己養精氣神發動出來。此為自心自法,調節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的運動本質,皆以養心源為本,叫做無為法。 武術之源貴在養精神,精神大則氣力大,兩目如電,神光護體,威嚴無比,對手焉能不膽寒心怯呢?!最高的實戰是精神之戰,有形的武術再高,心氣一破皆作廢矣。武功之高低不在招數之多寡,而在心靈能量的高低,順乎心則能應其手,招數不學自出,以無為法勝有為,不遲不早恰到好處。這就叫法無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所以習武必以心源為基,以氣為用,以體助仁,以拳扶義。練心生法,法無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請學者自悟。
學習太極拳必先學其理論,首知太極之先,本是無極。鴻蒙一氣,渾然不分,故無極是太極之母,即是萬物先天之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氣上浮,濁氣下降,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 人之生,本為一無極,即先天之機,迨入后天始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人之作用,有動有靜,動極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于天。神凝內斂,無異于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因此學習太極拳者,必須先明太極之妙道,若不明理,只是肢體運動,徒勞無益。故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靜思明理,返觀內照之法不可缺,而行功也不可廢。 練功人,須于動靜之中,悟太極的至極真理,于剛柔之中,尋生克之玄機,然后由太極而入于無極。心性神氣,相倚相隨,則達到心安定性,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肢百骸,氣血周流暢通,不粘不滯,真可謂得斂神聚氣之法矣。武學之真諦內家拳學經典著作云“習拳者應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能聚,神必亂之,心性不接,神氣不交,則四肢百體莫能一氣。雖依勢活動而難收成效也。”這是拳理,也是養生健身哲理與方法的論述。 (二)心不要被一切法所迷; (四)心不要被一切事所動; (六)心不要被一切難所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