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青橘醫話 第681話 醫路漫漫 青橘相伴 文|小貝殼 來源|靈蘭眾方 導讀 “脈診”這一中醫診斷的絕學,一直以來,不易被理解,也不易被接受,不少人認為“脈診”是玄而又玄、虛幻縹緲的,因為對脈診沒有充分領悟,故而將脈診視為可有可無。在實際臨床中,“脈診”到底如何運用,對中醫臨床到底有多大的參考價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明.李時珍的《頻湖脈學》怎么用來指導臨床?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閱讀了很多書,又反復在臨床中思考,在日復一日的讀書和臨證的循環往復中,我逐漸開悟,逐漸認識到,脈診在中醫診斷中是不可或缺的! 理解應用“脈診”,對我幫助較大的三部著作分別是:清末鄭欽安《醫理真傳》、國醫大師李士懋《脈學心悟》以及經方大師胡希恕的八綱、六經辨證體系。 中醫書籍一定要看臨床家的! 清末鄭欽安《醫理真傳》中有兩段話,我熟背于心:第一段,“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證;亦不難于識證,而難于識陰陽。陰陽一分,病機立判,遣方用藥,隨手可得!”中醫思維辨證的關鍵在于辨識陰陽,這亦是傳承仲景思想。 第二段,“諸脈紛紛摹揣,試問天下醫生,幾人將二十八脈明析?以余拙見,有力、無力盡之矣,不必多求。論分配臟腑,《內經》不差;論氣機出入,一定法則,仲景六經為最。從《內經》也可,從仲景也可,余不敢以己見臆說為即是,姑存之,以與來者共商。”脈診關鍵在于明晰指下脈象的有力與無力。以前的好多脈學著作,都把脈象分類很多,五花八門,難以記憶并應用,而一代醫家鄭欽安僅僅只是辨識有力與無力,僅此而已! 國醫大師李士懋《脈學心悟》,言:“脈診以虛實為綱,不論什么脈,凡有力皆為實,無力皆為虛。虛實則分以沉候為準,有力還是無力。沉取有力無力,是診脈的綱,診脈的關鍵。不論脈分多少種,皆以虛實為綱。” 胡希恕經方醫學的八綱、六經辨證體系,三陽病(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就是陽證、實證、熱證,而三陰病陰證、虛證、寒證。陽病是實證,那脈象必然是沉取有力的;而陰病是虛證,那脈象必然是沉取無力的。 道家有言“得訣歸來方看書”,我覺得“脈診”的訣竅即在于此,理解了,也就能熟練應用并指導中醫臨床辨證。 平脈辨證醫案一則 2018年9月,同事母親來診,胃間質瘤術后4月,口服格列衛治療,訴:長期口苦、口干,并有面目浮腫,僅有輕度貧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西醫無法改善目前的不適,舌象舌質淡苔白、舌邊有齒痕,因為“抓主癥辨證”,很容易我就考慮這應該是少陽病夾濕,方子應該是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但中醫辨證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當我把手往患者“寸關尺”三部脈一搭,發現,我脈診之前的辨證不正確,患者脈象沉取無力,應該是陰證、虛證,而少陽病是陽證、實證,脈象應該是弦而有力的,再仔細問,患者有畏寒、怕冷飲,身體虛弱乏力,因而考慮是厥陰病,不能排除表陰證的少陰病,但僅靠平脈辨證即可排除三陽病,因為陽病,脈象必然的有力的。 而患者無嘔吐下利等消化道的表現,故不支持太陰病。綜合考慮患者應該是厥陰病,不除外少陰病,結合患者有貧血和面目浮腫,最終考慮辨證為厥陰病并血虛水盛,選方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患者服藥5劑后訴口干、口苦、面目浮腫,明顯減輕,舌象及脈象均有改善,但停藥后癥狀反復,于是囑患者守方。 柴胡12g 黃芩9g 桂枝10g 干姜9g 栝樓根15g 炙甘草6g 當歸10g 白芍10g 川芎6g 白術15g 茯苓15g 澤瀉10g 生牡蠣15g 大棗6枚。 脈診對中醫臨床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不理解是還沒有領悟,不可隨意否認這一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國粹。 患者服中藥前舌象 患者服5劑中藥后復診舌象 患者胃間質瘤術前腹部CT 術后病理 患者胃間質瘤術后復查腹部CT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