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介紹 2018年的冬至是2018.12.22-2019.1.4。 《二十四節氣集解》:“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后北半球的白天漸增,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靜的長夜。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代冬至日百官放假,因冬至是一個安靜的節氣,此時陽氣初萌,要注意養“藏”,靜神少慮,節欲保暖,減少精神和體力的消耗。 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哮喘、反復感冒、慢性咽炎的人不要錯過“三九貼”,這可以增強夏季“三伏貼”的效果,也可以事半功倍地防治此類疾病,正規醫院中醫科都提供“三九貼”。 2018~2019年三九的具體時間為:一九, 濕熱體質冬至飲食小貼士 適宜:牛肉、鯽魚、蘿卜、菠菜、藕、紅小豆、冬瓜、黃花菜、豆腐、獼猴桃 冬至后一陽生,北方天氣嚴寒,食補調養尤為重要,濕熱之人可適度食用牛肉、兔肉、鯽魚等,同時搭配蘿卜、菠菜、山藥、豆腐等,以防體內上火生熱。食宜清淡、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長江流域潮濕寒冷,進補應以粥湯為主,各種骨頭湯(羊、牛、排骨等)都是有益的食品,即富于營養、容易消化吸收,還具有驅寒保暖的作用。同時還可多吃些有利濕作用的食物,如冬筍、藕、紅小豆、冬瓜、黃花菜、荸薺、萵筍、白菜、芹菜等。 南方地區冬至后最低溫度也降到10度以下,北風南下也會體感寒冷,進補可適當增加一些牛肚、鯽魚、豬肚等。雪梨、獼猴桃、蘋果、香蕉等水果也可適量食用。湯品推薦白胡椒煲豬肚湯、木瓜鱸魚湯、蓮子淮山鵪鶉湯、冬瓜赤小豆生魚湯等。 少吃:動物血、墨魚、青稞、蔥、濃濁、肥膩、過咸 《黃帝內經》言“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冬至腎氣旺,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咸食品,多食肥膩、咸味對心氣不利,也容易生濕。 咸味食物如:動物血、墨魚、青稞等。 《本草》冬月不可多食蔥,令人發疾。 另外冬季容易受寒感冒,在受寒感冒發燒期間一定要飲食清淡,否則滋膩之物令寒氣滯留在體內,日久化火生痰難愈。冬至一陽初生,應固護陽氣,冷飲、涼茶等寒涼之物不宜多。 忌吃:龜肉、鱉肉、蝦、蚌、蚶類、貝類、牡蠣、螺螄、螃蟹、燒烤、腰子、生蔬菜 《纂要》曰:“是月勿食龜鱉肉,令人水病。勿食生菜(生的蔬菜),發宿疾。勿食蝦蚌帶甲之物,勿食獐肉,動氣。勿食火焙食物(燒烤)。勿食生韭,多涕唾。” 《千金翼方》曰:“(農歷十一月)勿食螺螄螃蟹,損人志氣,長尸蟲。” 《金匱要略》曰:“冬三月,勿食豬羊等腎。” 濕熱體質冬至運動小貼士:安身靜體,以養初陽 冬至是養陽的重要時機,不適合劇烈運動,尤其是肝膽易生火的濕熱體質。 古人在冬至當天“無多言,當閉關靜坐,以迎一陽之升”,現代人至少要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運動項目以慢節奏、不出汗為主,尤其是常年生活在無冬地區的人更要順應冬季的收藏規律,不要劇烈運動以避免精氣發散,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則次年春天容易發生四肢無力,頭暈上火之類的現象。 人生存在天地之間,要遵循天地大自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一年四季,寒暑易節,陰陽轉換,所以長壽人群多生活在四季分明之地。 在季節變化不明顯地區生活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以順應自然。 濕熱體質冬至起居小貼士:節欲保精,避寒就溫,艾灸泡腳 冬至嚴寒,除要注意保暖避寒外,應盡量做到早睡晚起,有利于陽氣潛藏,正如《壽親養老新書》中所說:“唯早眠晚起,以避霜威。”此外,冬至后應減少房事以保養陽氣,陰精蓄積。《五經通義》說:“冬至后陽氣始萌,陰陽交精,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泄。”故應節制性生活,以順應陽氣的潛藏,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千金翼方》中有“冬至后庚辛日(1月3日,1月4日)不可交合,大兇”一說,以資借鑒。 北方冬季降水量少,風多風大,氣候干燥,室內取暖空氣更干燥,濕度和溫度應適度,最好有一只濕度計,生活在相對濕度40%—60%的環境中最感舒適,過于干燥會造成咽干、口燥等,而過于潮濕則會引發肺炎等疾病。 使用加濕器時最好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并調節合適的濕度。 冬至時節南方地區會出現雨雪天氣,有些地方還會出現凍雨,天氣又濕又冷,相對于北方低溫干冷,南方這種濕冷帶來的傷害往往更大。 應堅持睡前泡腳,艾灸三陰交、足三里穴,可起到御寒邪、清內熱、解濕毒的作用。 濕熱體質冬至情緒小貼士:清心寡欲,平心定志,誦讀經典 《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古人認為冬至是陽道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 對待冬至時初生的一陽就像對待幼苗和嬰兒一樣當精心呵護,否則傷伐生機,禍患暗生。 另外,濕熱體質清晨可誦讀古文經典文章以養浩然之氣,濕熱體質的膽氣多不豪壯,故常郁而化火,常搖頭晃腦的誦讀經典可充順膽氣,令氣質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 濕熱體質冬至茶飲小貼士:參麥紅茶 取西洋參、麥冬各2克,紅茶適量。 將以上材料放入壺中,用90℃左右的開水沖泡,10分鐘后即可。 每日以其代茶飲,可清熱生津、止渴、止汗、滋陰養腎、暖胃安神。 此節氣郵件內容不適用于孕婦及南半球用戶。 如遇各類癥狀及疾病請及時就醫,本郵件內容不作推薦,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