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把中國傳統的農歷稱為陰歷,而把西方傳入的公歷稱為陽歷。許多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就是陰歷里面的一些特殊日子。實際上,中國傳統的農歷既不是陽歷,也不是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其中二十四節氣就是典型的陽歷特征。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陽歷,又叫太陽歷,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規律規定的歷法。人們觀察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循環,制訂了年的概念,這實際上是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規定為一年。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就是一種典型的陽歷,通過平年365天、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方法,使平均每年的時間非常接近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 中國在很久以前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對太陽歷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這是因為太陽是影響地球上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按照陽歷來規定日期能夠更加方便的指導農業生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古人創造出了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面,地球在黃道面上公轉時,同時還在繞著地軸自轉,而且,地球的自轉軸并不是垂直于黃道面,而是與黃道面夾66.5度的角。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高,白天比晚上時間長,就是夏季;有時候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低,晚上比白天時間長,就是冬季。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會運動到一個特殊的位置:太陽光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長,中國古人就稱之為夏至。半年以后,大約在12月22日,地球會運動到另外一個特殊位置:太陽光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南的位置——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中國古人就稱之謂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間還有兩個特殊日子,太陽光會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會晝夜平分,就稱之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這就是二分二至。 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業生產,人們又在二分二至中間添加了其他的節氣,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的記住這二十四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名字也非常藝術,比如“驚蟄”就表示打雷,驚動了地下的蟲子,“谷雨”就表示雨水充沛、谷物生長,“芒種”表示有芒的作物開始播種,“白露”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氣正式轉涼等等。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當然,在中國古代,人們并不清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陽的位置關系,不過聰明的古人通過“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陽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低,立起的桿子形成的影子比較長,人們就把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在夏天,太陽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高,立起來的桿子形成的影子比較短,人們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按照影子長度的不同,人們就可以定出二十四個節氣。 不過,冬至表示的是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的時刻,一般并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長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計算,找到了一種測量冬至時刻的方法。再通過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祖沖之推算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428天,相比于現代人們精確測量出的365.2422天,僅相差不到一分鐘。 節氣日期的確定在歷史上也有變化,在祖沖之編纂的《大明歷》中首先要確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后再按照每過15或16天一個節氣的方法來定出其他節氣,這種方法稱為平節氣。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編纂了更加準確的《授時歷》一直使用到明末。 但是,由于這部歷法沒有考慮到近日點進動現象,誤差逐漸增大,以至于錯誤的預報了日食日期。崇禎年間,徐光啟等人成立歷局編纂新歷法。 徐光啟受到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聘請了歐洲科學家翻譯哥白尼、第谷、開普勒等人的著作,最終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禎歷書》,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天文學理論和數學計算方法,并依據西方的方法計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只可惜,這部歷法還沒來得及使用,明朝就滅亡了。后來康熙皇帝決定使用這部歷法,并改名為《時憲歷》,在這部歷法中,將節氣的規定改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每轉過15度角為一個節氣,這種規定節氣的方法稱為“定節氣”。在冬天,地球轉動速度快,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轉動速度慢,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長。 總之,24節氣是依據地球公轉確定的,而公歷也是根據太陽公轉確定的,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每年每個節氣的陽歷日期都基本確定了,前后不超過一兩天的差別。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極高成就。 |
|
來自: YEy2x58pipucje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