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獎征文活動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蕩口古鎮,因位于鵝真蕩的入口而名,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有風景的江南水鄉古鎮。 蕩口古鎮地處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地帶,素有“小蘇州”、“銀蕩口”之美譽,歷代名人輩出。 蕩口古鎮,古名丁舍,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 丁蘭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故事,至今流傳。 蕩口古鎮的繁榮,始于明代洪武年間,華氏祖先華貞固,遵照父親華幼武的旨意,從隆亭遷居到蕩口,使蕩口日益發展,成為了一方富庶之地。 古鎮中的“千慮橋”和“一得榭”,取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名言,也是華氏始祖之家訓,華貞固先生留有《慮得集》傳世。 明代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三笑姻緣,發生于蕩口古鎮。 蕩口古鎮的正大門牌樓上的“蕩口”兩字,就是唐伯虎的手跡。 牌樓背面的“仁里義坊”四字,則是唐伯虎的朋友文徵明所書。 古鎮中的花笑池,說的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的“三笑姻緣”。 蕩口古鎮和錢氏人家有不解之緣,古鎮內有錢穆故居。 錢穆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國學家,被中國學術界尊稱為“一代宗師”。 錢穆出生于無錫鴻聲七房橋,離蕩口不過5公里,7歲時全家搬遷到蕩口,他的童年、少年和早期踏上社會的經歷都在蕩口度過,13歲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和瞿秋白、劉半農、劉天華等人同窗共讀。 錢穆的侄子錢偉長,民國時期,錢偉長的童年、少年時期,都在蕩口度過。 錢偉長本來也是無錫市鴻聲七房橋人,因為錢家祖屋遇火災,錢偉長4歲時跟隨叔叔錢穆等家人,搬到了蕩口居住。 從70年代末到2007年,錢偉長一共回蕩口14次,蕩口小學,是他的母校。 錢偉長被譽為力學之父,1998年,錢偉長先生為蕩口古鎮的華蘅芳故居,題寫了匾額。 1862年初,華蘅芳和徐壽應曾國藩之邀,進入安慶內軍械所,從事機械制作的研究,合作制成蒸汽機。 1866年,華蘅芳主持設計并且建造了我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 華蘅芳先生是我國晚清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也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和傳播者。 《歌唱祖國》這首歌,人人都會唱,這首歌的作者名叫王莘。 蕩口古鎮有王莘故居,可供觀瞻。 王莘是我國現代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中國音協“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他所創作的《歌唱祖國》被譽為我國的“第二國歌”。 名人輩出的古鎮內,河道縱橫,湖蕩密布,小橋流水,環境幽雅。 蕩口古鎮,歷史遺存眾多,集旅游、休閑、觀光、度假為一體,不虛一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