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煉油能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煉油技術的發展成果喜人。如今,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全球化紅利等傳統經濟活力逐步減弱,我國煉油工業也面臨著資源、環保、市場消費結構等多方面的變化。煉油工業應當如何應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東提出了思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東:以技術提升應對市場之變 2016年,我國煉油能力達到了7.83億噸/年,約占世界煉油能力的16%,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我國石油煉制技術經過幾十年的自主創新,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依靠自主技術可以建設千萬噸級的現代化煉廠。但去年實際加工原油只有5.4億噸,生產汽油、柴油、煤油三大類成品油合計3.48億噸,煉廠的平均開工負荷為69.1%,產能過剩顯而易見。 從市場需求來看,盡管成品油的消費仍然呈增長趨勢,但已經出現了變化:汽油和煤油的剛性需求較快增長,柴油峰值已經過去,出現消費下降。2016年的柴汽比降至1.39,預計到2020年,柴汽比進一步下降為1.2,甚至1.1。 再看成品油質量,我國成品油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由于全國供應國Ⅴ標準汽柴油的時間提前了1年,我國已于今年執行了國Ⅴ標準。同時,北京市于今年1月開始執行京Ⅵ標準,這一標準要求汽油中苯、芳烴、烯烴含量大幅降低。油品質量升級還在持續,我國將于2019年執行國Ⅵ車用汽油A階段標準和國Ⅵ柴油標準,到2023年將執行國Ⅵ車用汽油B階段標準。 國Ⅵ標準汽油與國Ⅴ相比,硫含量的指標沒有變化,仍然是10ppm,與歐Ⅵ標準是一致的。汽油標準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苯含量和芳烴含量:苯含量從1%下降至0.8%,略低于歐Ⅵ標準(1%);芳烴含量從40%降至35%,與歐Ⅵ標準相等;烯烴含量則要求從24%,下降到A階段的18%,再下降到B階段的15%,逐步接近歐Ⅵ標準(10%)。 國Ⅵ標準柴油與國Ⅴ相比,硫含量仍然為10ppm,與歐Ⅵ標準持平;多環芳烴含量從11%下降至7%,略低于歐Ⅵ標準(8%)。從國內實際生產的裝置情況來看,由柴油加氫裝置將產品中多環芳烴含量降至7%以下,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因此,今后我國煉油工業的主要任務是在控制煉油能力過快增長的同時,努力調整裝置和產品結構,更加高效地利用石油資源,促進生產過程清潔化和油品質量升級,降低柴汽比,加強油化結合,以形成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結構。 要想完成上述任務,我們需要去探索煉油工業今后的發展路徑。 作為企業,首先要考慮未來煉什么油。現在我國所加工的原油中,進口原油占比已經超過65%,今后這個比例還會上升,因此煉什么性質的原油,我們必須要從全球剩余可采儲量來考慮。 從全球來看,剩余石油可采儲量可供很長時間使用,但質量在變差。世界原油質量呈現出含硫和高硫原油比例增加、重質原油比例增加的趨勢。 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原油產量39.14億噸,其中含硫和高硫原油占75%。全球剩余可采儲量中硫含量大于1.5%的高硫原油約占70%。 無論是從資源的角度,還是從效益的角度看,煉制劣質原油是煉油工業今后必然的選擇。為應對這樣的市場變化,煉油工業應當有針對性地提升石油資源高效利用、清潔燃料生產、多產汽油、油化結合等關鍵技術(完)。 1、多產汽油和航煤的技術我國成品油市場消費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柴油消費出現下降趨勢,多產汽油、航煤的技術需要重視。 幾十年來,催化裂化生產汽油為煉油工業帶來了很大的效益,但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煙氣脫硫、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將催化裂化的原料全部加氫處理。加氫處理后,產品汽油大幅增加,柴汽比下降,煙氣SOx(硫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在降低柴汽比、市場對BTX(苯、甲苯、二甲苯)需求量增加的背景下,對催化柴油(LCO)的裂化生產汽油或芳烴也是調整產品結構的方式之一。針對催化柴油多環芳烴含量高的特點,石科院開發了加氫裂化(RLG)技術、加氫處理—催化裂化技術(LTAG),可以將催化柴油中的多環芳烴有效地轉化為汽油組分或單環芳烴。 石科院開發了RLG技術專用精制催化劑RN-411,實現了在脫氮和多環芳烴飽和時最大程度保留單環芳烴,并開發了專用裂化催化劑RHC-100,實現四氫萘類有效開環、烷基苯類有效斷側鏈、最大程度保留BTX組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上海石化65萬噸/年RLG裝置生產的重汽油中未檢出烯烴,這對產品滿足新的油品標準有著重要意義。 用直餾煤油餾分生產航空煤油,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脫硫醇。石科院開發的航空煤油臨氫脫硫醇技術(RHSS),已經開發了第二代催化劑及與之相適應的臨氫脫硫醇工藝,可以大大提高處理能力或原料的適應性。該技術通過臨氫催化反應,脫除直餾噴氣燃料中的硫醇和環烷酸、羧酸等酸性組分,同時改善產品顏色,降低總硫含量,提高航空煤油煙點。 2、清潔燃料生產技術這幾年,社會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國家的環保要求也不斷提升,中國石化的煉廠紛紛升級改造裝置,主要的內容之一是降低成品油中的硫含量。汽油方面,由于投資低、操作簡便,當今世界上主流的工藝是催化裂化汽油選擇性加氫脫硫技術。石科院開發的RSDS技術在十幾套裝置上進行了工業應用,技術發展到了第三代,生產國Ⅴ汽油時辛烷值損失比第二代技術減少0.5~1.2個單位。上海石化采用第三代RSDS技術的裝置2014年6月投產,生產國Ⅴ標準汽油,至今連續運轉,硫含量始終在10ppm以下,辛烷值損失在0.5左右。 從國家標準能看到,國Ⅴ標準汽油硫含量已經與歐Ⅵ標準持平,升級到國Ⅵ時,硫含量要求不變,但對烯烴、芳烴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保持高辛烷值的前提下,滿足新標準的要求,須加入異構烷烴的組分,這是企業今后必須要面對的情況。 現在生產異構烷烴的技術主要是烷基化技術和碳五/碳六異構化技術。 石科院在開發第二代碳五/碳六異構化技術時,開發了超強酸型催化劑。中國石化采用第二代碳五/碳六異構化技術對湛江東興石化原有的異構化裝置升級改造,增加了加氫預處理單元和干燥單元,原沸石型催化劑更換為超強酸型異構化催化劑,數量從18噸降至13.5噸。截至目前,裝置連續運轉一年多,產物一次通過的辛烷值從改造前的82提高到85。 中國石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ZCA-1固體酸烷基化技術以異丁烷和丁烯為原料,采用固體酸催化劑和經濟高效的固定床工藝,生產清潔的烷基化汽油,從根源上避免了液體酸烷基化的安全和環境等問題,是一項綠色的烷基化工藝技術。 從采用該烷基化技術的中型裝置運行11000小時數據結果看,研究法辛烷值(RON)平均為95.6,馬達法辛烷值(MON)平均為92.5,烯烴轉化率100%,穩定性非常好。隨后在燕山石化進行工業側線試驗,穩定運行3600小時的數據表明,RON平均為96.5,運行結果令人滿意。 柴油方面,可選用柴油超深度脫硫技術(RTS)。該技術使用高脫硫和高加氫性能的非貴金屬加氫催化劑,具有空速高、產品質量好的特點。中試結果表明,硫含量高達9600ppm的原料油可精制為硫含量6ppm的柴油產品。RTS技術從2012年工業化以來已經在9套工業裝置上得到應用,其中高橋石化RTS裝置運轉了3年多,產品質量穩定。 3、石油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石油資源的高效利用,關鍵在于如何將渣油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輕質油品。這里主要涉及幾項技術,一是固定床渣油加氫技術(RHT),二是渣油加氫處理(RHT)與重油催化裂化的雙向組合技術(RICP),三是多產輕質油的FGO選擇性加氫與選擇性催化裂化(FCC)的集成技術(IHCC),四是淺度溶劑脫瀝青—脫瀝青油加氫處理-催化裂化的組合技術(SHF)。 一般來說,當渣油中鎳(Ni)、釩(V)等金屬含量小于200ppm時,建議采用RICP或IHCC技術;當大于200ppm時,建議采用SHF技術。 石科院開發的RHT技術的關鍵點和難點之一是將瀝青質轉化為小分子,避免形成積炭。深入認識瀝青質的化學結構特征,有助于實現高效轉化。在這個基礎上石科院形成了構建大孔徑通道,使瀝青質易于擴散的思路。迄今,石科院已經開發了三代RHT催化劑,共在中國石化系統內外的50多套次工業裝置上應用。 將RHT技術與重油催化裂化技術相結合是常規的技術,傳統上是單向組合,即催化重循環油在催化裂化中自身循環。但單向組合存在一些問題,因重循環油大部分是多環芳烴,直接進催化裂化,主要生成焦炭和干氣;而對渣油加氫而言,因渣油分子量大、黏度高,反應速度很低,同時在渣油加氫過程中瀝青質不斷析出形成積炭。基于此,石科院開發了雙向組合的RICP技術,將重循環油(HCO)摻入渣油加氫進料中,提高瀝青質在加氫生成油中的溶解度,有效地減少催化劑結焦,提高反應活性和穩定性。 RICP技術于2013年在安慶石化應用后,脫硫率、脫氮率和脫殘炭率明顯增加。在產品分布中,液化氣、汽油分別增加了2.5和0.9個百分點,油漿、積炭分別減少了3.5和0.6個百分點,總液收增加了3.3個百分點,而且催化劑卸出時,平均炭含量大幅度減小。 多產輕質油的FGO選擇性加氫與選擇性催化裂化(FCC)的集成技術(IHCC)則針對傳統催化裂化的轉化率大于70%后,干氣和焦炭急劇增加的情況,做出了改進。2015年,中國石化做出很大努力,將上海石化渣油加氫脫硫(VRDS)的尾油送至清江石化進行工業試驗。結果表明,對比常規催化裂化的方案,采用IHCC方案的輕質油收率提高10個百分點,且沒有油漿,干氣和焦炭分別降低1.62和2.05個百分點。 針對重金屬含量較高原油煉制的SHF技術,利用重溶劑丁烷或戊烷等脫除瀝青質和重金屬,得到的脫瀝青油(DAO)收率較高(80%以上)。由于脫瀝青油的重金屬含量和瀝青質很少,可以在中壓下加氫反應,獲得優質的催化裂化原料,從而生產低硫、低烯烴的清潔汽油。另外,脫瀝青油加氫處理裝置的投資僅為渣油加氫裝置投資的三四成,催化劑用量僅為后者的1/4,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