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先生微信:
2016年4月17日
主題:六經傳變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話題是六經傳變,這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內容,書本上說的六經轉變有多條途徑,在這里就不重復了,大家可以查書,或者在網上搜一下,我主要聊一下傷寒論六經傳變與內經熱病論的六經傳變是否一致?六經的特點,對學習和理解傷寒六經辨證非常重要,其中還牽扯到傷寒論中為什么太陽病占了絕大部分內容?
前幾天一致在聊六經,六經是三陰三陽六氣與天之六氣合于皮下,三陰三陽源于三氣,三氣生于五行,三陰三陽都處于陰,即都生成于先后天之精,所謂陰指精收藏,陽為精氣化,這些內容前面都講過了,上次還提到了六經與十二經脈之關系有何不同,這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六經是氣的升降出入,其中三陽經主氣的升降,三陰經主氣的出入。
既然是氣的升降出入變化,是無形之氣,與十二經脈的有形之血的運行方式是有區別的,六經的運化形式應天地間云雨變化,即如內經所云: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十二經脈對應地上的十二經水,是河流的運行,兩者相結合正好對應自然界水液代謝循環的規律,這是一個立體式結構,人體也是立體的,思考內經問題,一定不能直線的平面的,二是立體的三維的,并且還要分清時間與空間的不同,例如春天與東方都屬木,但是兩者卻存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同。
六經的傳變與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轉輸規律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現在人們往往是用十二經脈的傳輸方式來思考六經的傳變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如同用平面思維思考立體結構。
對傷寒論的理解也帶來巨大的困惑,先來看看內經如何說: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再來看看傷寒論如何說:《傷寒論·太陽篇》說:“傷寒二三日,陽明步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兩者都存在一個共同屬性就是六經按時間傳,風寒之邪侵襲肌表,第一天在太陽,第二天傳陽明,第三天少陽,第四天太陰,第五天少陰,第六天厥陰,第七天又回到太陽。。。只有邪氣不入里就繼續按照這個次第傳下去。
既然兩部經典都這樣說,雖然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們也許都還不認可,但暫且相信它們是對的,我們來找證據。學習內經的良好方法是要相信古人是正確的,然后加以佐證,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要擱置,不要立即修改和否定,等我們知識多了,就可以理解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內經有矛盾的地方,當然有我不懂的地方。
六經的運行方式有入經的,也有不入經的,所謂入經的部位就是在經脈內外與營血相將而行,不入經的部分升降出入于人體上下內外,但也有該經的相應歸屬的部位,例如我們知道太陽病有頭項強痛,就是太陽經的運行部分,陽明經走在身體前部是陽明經的部分,少陽的兩脅等都是三陰三陽歸經的部分,但不與經脈營血伴行,或者大部分時候不入經俞,所以傷寒論多用藥物不用針灸治療,有個別使用穴位的時候,說明此邪氣入經俞了。
六經的運行方式是升降出入,所以每一經都由內到外,再由外入內,例如太陽經生于膀胱津液,上升散布于全身皮表,應地氣上為云,后由體表通過膈肌,穿過中焦土,又歸于下焦,應天氣下為雨,其它五經也有相同屬性,即是本身按照升降或出入的形式運行。
因此邪氣侵襲機體每天傳一經是符合邏輯的,為什么要按照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傳呢?首先這是天之客氣的順序,次序排列是按照能量大小,即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自然界每天每時能量都是周期性變化,因為太陽和地球是在周期性循環不止。
既然邪氣尚未入里,為什么也傳陰經呢?是因為六經都由內而外,再由外入里,所以六經都有在體表的部分,雖然沒有入里但也可以侵犯該經在表的部分,例如咽痛癥狀就是少陰經在表的部分,傷寒論中所有咽痛癥狀都在少陰病中介紹的。
最后來說說太陽經吧,為什么傷寒論用半本書在討論太陽病呢?太陽病中為什么幾乎包括了所有其它五經的方證呢?
咽痛以少陰為本,太陽為標。
太陽主一身之表,這里的一身不僅僅是太陽經行部分,還包括了全身各個部分皮表,這點不能混淆,所以太陽經病有兩層含義,一是如同其它五經具有太陽經部分,同時太陽還主一身之表,兩者如同天與日的關系。
太陽主通身之表為天,這點與衛氣相合,太陽經的部分應日,這是在表,五臟中肺應天,心應日。因此太陽通身之表,與六經運行于體表的部分,共同組成人體肌表,前者為皮表,后者為肌腠,前者是第一層,后者是其下。
太陽生成于膀胱津液,而且以少陰腎精氣化為根,所以太陽之氣從地下水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