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依據 1、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東西;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知識;不同的人在知識和技能層面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學習心理學指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重組,是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經驗的清晰度、學習動機在新的學習中起重要作用。教師制定導學思路(提綱、目標、要求),要關注不同程度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揮求知的“內驅力”。 3、教師引起學生的有效教學,它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要激發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想學的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教師要能夠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知道自己學什么以及怎么學,所以(導學)目標設計既要有層次性,還要合理安排梯度。三是采用利于學生理解的方式。 4、高效課堂關注的是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關注的是學生的具體進步與發展。課堂要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的起點、目標、內容、作業、考查。以使學生跳一跳,才可摘得蘋果為宜。因此在課堂上以學、議為主,教師要善于激趣、引思、指導、精評(講),調控好課堂,做好組織者和引導。 現實情況 1、學生生源和能力較差。由于距市較近,經市區、油田的選拔,優秀生源流失是不爭的事實;另外,整個縣區的基礎教育薄弱,招生的學生良莠不齊等,給學校教學成績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2、部分教師學養不厚,教學觀念陳舊。教師學養不厚會導致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膚淺,不能融會貫通,甚至只是照本宣科,教學設計、問題設計等未能準確到位,因而影響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另外,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仍是我校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市教研室在我校調研反饋時強調,現在我校絕大多數課堂教學還是以教代學,以講代練,習慣于“滿堂灌”、“滿堂抄”、“湯剩飯”,“復習課再按新授課過一遍”等等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落后,成為學校成績提升的又一障礙。 3、教學研修流于形式。教學研修是一所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個人專業知識發展、技能研修提升的成長之路,也是團隊的智慧、經驗互助、共同提高的有效方式。真正的集體研備活動應該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技能的思考與探索,弄清新課程標準內容,理解學科教學的性質、地位、理念及目標,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切實解決或研究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為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現在我們的集體備課多半流于形式,成了工作安排會(當然有個別學科搞得還不錯),虛大過實;常規聽評課也只限在打分上,課堂教學的優缺點和課的打磨環節基本缺失,這也是我們不得不從新考慮的一個問題。 4、真實成績的確不佳。不論咱們的宣傳,還是對外的公布,我們都是“報喜不報憂”,但真實看我們前幾年的成績,的確很難大講特講。成績下滑的厲害,特別是14、15年高考成績全市排名均是第十二名,甚至出現了2015年高三畢業生1086人,只有9人過一本線的現象。若把未參與排名的高中拉進來,可能名次還要靠后。 5、歷史機遇。2016年5月,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后,新領導新氣象,通過一系列措施,16、17、18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有了翻番式進步。但高考綜合成績排名仍不算考前,也沒有形成穩定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