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肱骨實施的手術相對少見,且大多是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所有至肱骨的入路都存在潛在危險,因為主要神經、血管在此部位的走行比在其他部位更臨近骨;腋神經、橈神經及尺神經均與肱骨有直接聯系。在這些結構中,顯露肱骨干時橈神經受損的風險最大。 前方入路用于顯露肱骨干的前面。通常,一種手術僅需利用該入路的一部分。與所有肱骨入路相同,橈神經是術中經受風險最大的結構。 前方入路有以下用途
1患者體位 令患者仰臥于手術臺上,患肢置于上肢托板上,外展約60°使患者向健側傾斜,以減少患肢出血。多數外科醫生喜歡面向患者腋窩而坐,助手坐在對面。勿使用止血帶,否則只會妨礙手術。 2淺層手術分離 肱骨干近段 以頭靜脈為標志,找到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將兩肌肉分開,將頭靜脈牽向易于牽開的一側,連同胸大肌牽向內側或隨三角肌牽向外側均可。沿肌間隙向遠側分離,至三角肌粗隆處的三角肌止點及結節間溝外側唇上的胸大肌止點。牽開三角肌時應謹慎,使用牽開器不當可能壓迫損傷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前半部麻痹。 肱骨干遠段 沿皮膚切口方向切開上臂深筋膜。找到肱二頭肌和肱肌的間隙。通過向內牽開肱二頭肌分離出此間隙。其深面為肱肌的前面,而肱肌遮蓋著肱骨干。 3深層手術分離 肱骨干近段 在胸大肌肌腱止點外側縱向切開骨膜,顯露肱骨干上段。將切口向近側延伸,始終位于肱二頭肌長頭腱的外側。旋肱前動脈自內向外橫過術區,必須將其結扎。若要顯露肱骨全長,可能需部分或全部剝離胸大肌位于肱骨結節間溝外側唇的止點。這些剝離必須在骨膜下進行。最少量地剝離軟組織,以獲得清晰的視野并進行骨折復位。應盡可能多地保留軟組織的附著。如需進一步分離肱骨周圍組織,則應將分離操作嚴格保持在骨膜下平面,以防損傷位于肱骨螺旋溝內、自內向外跨過肱骨中1/3段背面的橈神經。 在肱骨極近端骨折,特別是復雜骨折中,可能需顯露肱骨頭和解剖頸。為此,必須切開肩胛下肌,注意電凝沿此肌下緣走行的血管束。但是,通常小轉子連同附著其上的肩胛下肌腱形成一個獨立的骨折塊,因此不必再切開肩胛下肌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