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是皇帝一次任命的,如五虎上將,后來才認(rèn)識到實際上八王入世襲罔替之列有較長的過程,是后世之人的尊稱,到乾隆朝才成形。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機會,乾隆皇帝恢復(fù)諸王最初封號,并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zhǔn);二是后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fù)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yán)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后人因嚴(yán)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fù)。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給他們厘清世系,恢復(fù)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于明確,“八大鐵帽子王” 清中后期還有四位恩封的鐵帽子王。 今天的北京,還能隱約看見這十二位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或者知曉其位置,這是中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見證。歷史是一面鏡子。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一、禮親王代善(1583-1648年,努爾哈赤第二子)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極異母兄長,清朝開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創(chuàng)業(yè)功臣。早年隨父征戰(zhàn),功勛卓著,并一度被確定為汗位繼承人,從后金建國直至改國號為大清,都是國中地位僅次于皇帝的大貝勒,并為正紅旗旗主。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去世后,又擁戴福臨登基,揭露并殺掉了密謀的反對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兒子碩托和孫子阿達(dá)禮。順治五年(1648年)去世。承襲爵位者曾改王號為巽親王、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fù)禮親王號,世襲至清末。其后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xué)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 參見《北京瞬間(1155):西黃城根南街清禮王府》。代善第三代康親王所建,乾隆時改稱禮親王府。 西黃城根南街清禮王府 二、睿親王多爾袞(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爺”。清太祖皇后烏拉納喇氏所生,是努爾哈赤幼子中最為出色者。幼年即為鑲黃旗貝勒(后改鑲白旗),自天聰元年(1627年)始,幾乎每一次戰(zhàn)役都隨軍出征。第二年在統(tǒng)領(lǐng)正白旗征討察哈爾的戰(zhàn)爭中,因臨陣驍勇及敖木輪大捷等彼賜子“墨爾根代青”(聰明戰(zhàn)將)稱號。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因出身高貴且智勇雙全,功勛卓著,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后,雖擁立6歲的福臨繼位,但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幾乎獨攬朝中大權(quán),順治元年(1644年),以叔父攝政王身份率清軍入關(guān),并做出定都北京的決定。同時,爭取了很多漢人投降,為新王朝奠定了基礎(chǔ)。第二年,他被尊為皇叔父攝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極控制的正藍(lán)旗。其弟多鐸死后,又控制了鑲白旗。順治七年(1650年)病逝后,因罪削爵。 參見《北京瞬間(565):普渡寺前巷清多爾袞睿親王府》、《北京瞬間(1189):外交部街清睿親王新府的位置》。 普渡寺前巷清多爾袞睿親王府 三、鄭親王濟(jì)爾哈朗(1599-1655年,努爾哈赤之侄) 清太祖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濟(jì)爾哈朗12歲喪父后,由其伯父努爾哈赤養(yǎng)育,原封貝勒,與其兄二貝勒阿敏同掌鑲藍(lán)旗。崇德元年封為和碩鄭親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極去世后,他被推舉為輔政王,與多爾袞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但屢受排擠,直到多爾袞去世后才略為得志。順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他雖為努爾哈赤之侄,但卻是清開國時期的三朝元老,功勛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孫世襲。后曾一度改王號為“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復(fù)鄭親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參見《北京瞬間(732):大木倉胡同清鄭王府》。 大木倉胡同清鄭王府 四、豫親王多鐸(1614-1649年,努爾哈赤第十五子) 太祖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初為正黃(后改正白)旗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晉為豫親王,掌管禮部,并輔佐皇帝對明廷、朝鮮、蒙古進(jìn)行過多次戰(zhàn)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碩豫親王。清入關(guān)后率大軍平定江南,居功至偉。順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爾袞案牽連降爵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fù)豫親王爵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參見《北京瞬間(892):協(xié)和醫(yī)學(xué)院舊址》。協(xié)和醫(yī)學(xué)院在豫王府舊址建設(shè)。
協(xié)和醫(yī)學(xué)院舊址,在豫王府舊址建設(shè) 五、肅親王豪格(1609-1648年,皇太極長子) 太宗皇太極長子。早年便以軍功著名。初為鑲白(后改鑲黃、正藍(lán))旗貝勒,崇德元年封和碩肅親王。皇太極去世后,在承繼王位的斗爭中,與多爾袞結(jié)怨。順治初年,受到多爾袞排擠含冤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死于獄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復(fù)原有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參見《北京瞬間(1151):正義路清肅王府(日本使館)舊址》、《北京瞬間(1097);東四十四條末代肅親王善耆新府的位置》。 正義路清肅王府(日本使館)舊址 六、承澤親王碩塞(1628-1654年,皇太極第五子) 皇太極第五子,天聰二年(1628年)生,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遷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為多羅承澤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和碩承澤親王。因碩塞生前立有很多戰(zhàn)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襲,并改王號為和碩莊親王。到康熙年間,碩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將自己第十六子允祿過繼到碩塞支系承襲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莊親王就變成允祿后人。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太平倉胡同莊親王府的位置 七、成親王岳托(1599-1639年,代善長子) 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早年即因戰(zhàn)功封為鑲紅旗貝勒,老汗王努爾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擁戴皇太極繼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碩成親王,后因與皇帝政敵有瓜葛受責(zé)降為郡王,崇德四年(1639年)病故于軍中,追封為多羅克勤郡王。其襲爵者稱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fù)克勤郡王號,世襲至清末。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參見《北京瞬間(498):新文化街清克勤郡王府》。 新文化街清克勤郡王府 八、穎親王薩哈廉(1604-1636年,代善之子,王位后傳于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為禮親王代善之孫。他的父親薩哈廉因與長兄岳托共同擁戴皇太極繼位而受器重,晉封貝勒,并于后來掌管禮部事務(wù),在當(dāng)時諸王中以聰穎智慧著稱,但其命運不濟(jì),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年紀(jì)輕輕就離開人世,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勒克德渾襲爵后,改降王號為多羅順承郡王,世襲至清末。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參見《北京瞬間(1419):從太平橋大街離開的清順承郡王府》。 太平橋大街原清順承郡王府的位置(黃樓處) 從太平橋大街遷建到朝陽公園的郡王府
清中晚期恩封四大鐵帽子王 一、怡親王胤祥(1686-1730年) 允祥是圣祖玄燁第十三子。雍正即位后,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恒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后與鄭親王端華同賜死。 參見《北京瞬間(877):校尉胡同怡賢親王府的位置》。 校尉胡同怡賢親王府的位置 二、恭親王奕忻(1833-1898年)
奕忻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言入繼大統(tǒng)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后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fā)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后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參見《北京瞬間(1218):前海西街清恭王府》。 前海西街清恭王府 三、醇親王奕儇(1829--1890年) 奕儇為道光第七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后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tǒng),載灃為監(jiān)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于北京。 參見《納蘭容若(3):生活在什剎海畔》(醇親王北府)。 醇親王北府 四、慶親王奕匡(1838-1917年) 奕匡是最后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后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奕匡奏請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后被清朝親貴遺老視為“賊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參見《北京瞬間(497):定阜街清慶王府》。 定阜街清慶王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