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熱情的給孩子講故事,結果孩子卻不愛聽,跑去玩玩具;買了很多書,孩子也不愛看,是不是他天生就是不愛看書呢?到底問題出在哪?其實,沒有不愛讀書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孩子看書的父母。親子閱讀專家向華教你養出愛看書的孩子。 《孩子不愛看書,問題出在哪?》 1 這幾天,一代武俠大家、文學大師金庸先生辭世別去,享年94歲,讓無數武俠迷深深懷緬,引發了一代人集體的青春回憶。 斯人已去,言笑長存。 金庸先生寫就的大量經典著作,影響深遠、耐人回味,是一筆無可復刻的精神財富。透過他筆下刀光如夢的熱血江湖、纏綿悱惻的愛恨情仇,我們無不折服于先生博古通今、學識淵博的驚世才華。 作為父母的我們,不禁掩卷沉思: 是什么,成就了一代“文壇圣俠”? 什么樣的家庭,才能養出一個如此出色的人? 金庸的家,也不是什么高端學區房,他小時候住在海寧縣的一個小鎮上,上的是鄉鎮小學。 中學也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換了好幾所,都不是什么名校。 但是,在金庸的家里,光書房就有三間! 房里書盈四壁,什么古書名著、新文藝作品等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金庸很小的時候,就習慣埋首書堆,從中大獲裨益,日漸才高識遠。 而他的父母,也是“書蟲”一族,對書有著熱情的推崇: 父親給他買禮物時,十有八九都是書; 而母親呢,最喜歡用《紅樓夢》里的回目詞跟孩子玩游戲…… 這樣的家庭氛圍,無疑是一片優良的土壤,讓小金庸盡收菁華、蓬勃成長,擁有一腔才情,一心超然,即使身處顛沛流離,仍然曠達灑脫,化成精彩絕倫文字,笑傲文壇。 作家麥家曾言: 閱讀有什么好處,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因為不讀書,你可能連自己都不認識,因為讀書,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 而著名作家雨果則說: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金庸家的書房,讓他與書邂逅,與字結緣,是他文學成就的“發源地”,造就了他有趣而卓越的靈魂。 這一點告訴我們: 給不了孩子學區房,并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給孩子一間書房,或者一個能看書的氛圍與空間,讓他養成閱讀的習慣,從書中獲得良好的“營養”與“能量”。 優秀的孩子,都善于思考,知識廣博,競爭力強,這些孩子,無一例外,他們都是用“書”喂養大的! 2 愛閱讀的孩子有多賺? 前不久,《中國好聲音》節目圓滿落幕,導師李健因其出彩的表現,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常登熱搜。 無論是“清華學霸”,還是“音樂詩人”,李健身上始終有一種恬淡清冷的沉靜。他談吐不俗,金句頻出,又幽默睿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儒雅君子。 當學員談到“老師的老師”該如何稱呼時,庾澄慶說叫“師祖”,李健張口即說:“老師的平方。” 當討論到哪位導師最懂吃時,李健說: 我寫過《貝加爾湖畔》、《松花江》、《撫仙湖》,那里面有的是吃的,都是魚! 李健還是導師里最愛說成語的那一個,對音樂的理解更是獨到又中肯。 這些談吐與修為,并非“人設”,而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長久積淀。 李健是一個超級“書迷”,在節目里,可以看到他家中藏書極多、極廣,而他在介紹那些書時,兩眼放光滿是“愛意”。甚至,在錄制節目時,他會帶著書本上場。 他說: 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于狂妄。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匱乏。 可以說,他的成就與境界,是一本本書堆砌出來的高度,更是一頁頁靜讀打磨而成的深度。 這一切,跟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還記得那個在節目里,因為“最強飛花令”而驚艷全場的“小才女”賀莉然嗎?她簡直就是“別人家孩子”的強化版! 這跟她自小愛看書有著莫大關聯: 在牙牙學語時,媽媽就給她讀詩; 她稍大一點,就自己滿屋子找書看。她看過的書不計其數,也讓她變得博學多才。 作家三毛說: 讀過的書,哪怕不記得了,卻依然存在著。在胸襟的無涯,在精神的深遠。 而美國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 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歲之前就開始閱讀了。 可見,閱讀對孩子而言,有多重要!它能最大程度開發人的智商情商,陶冶人的心靈品格,給孩子一個豐富多姿的精神世界。 一個博覽群書的孩子,學識廣博、眼界開闊、心境從容,會擁有一個明朗可期的優質未來。 3 父母決定了孩子的“閱讀力” “我裝了那么好的書架,買了那么多國學經典、世界名著,還有漫畫書,可是,為啥這熊孩子就是不愛讀書?”提起讀四年級的兒子,同事阿芬一臉無奈。 她給孩子打造了一個正兒八經的書房,裝了雅致的書架書柜,買了一堆“精神糧食”的書籍,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沒想到,半年過去,新書蒙了微塵,可她兒子卻沒看過幾本,有一本還是在她發脾氣“威逼”,孩子才匆匆翻著囫圇看完,應付阿芬的。 她說,孩子一有空,就是看手機。他并不沉迷游戲,就愛看上面的各種新聞、小視頻,或者在同學群、班群里呆著,和大家說話。 阿芬覺得這是虛度時光。但她跟兒子講了很多遍,甚至發火沒收他手機,他都沒法好好看課外書,課本也看得不走心。 書房成了擺設,阿芬很苦惱。 有一回,幾個同事去阿芬家聚餐,大家這才感覺,阿芬兒子不愛看書,跟他們夫妻倆有很大關系。 阿芬平時自己不怎么看書,看的都是手機和電視,而阿芬老公則喜愛玩網游。他們都要求兒子愛書、看書,在兒子小的時候,并沒有特意地去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繪本什么的都很少買,也沒好好跟孩子講過什么童話、寓言小故事。 “我們很忙啊,哪有心思去弄這些。”阿芬說。 阿芬忽略了,孩子是最會模仿父母的高手,她和老公沒有表現出對書的熱愛,沒有很好地誘發孩子的閱讀意愿,更沒有在意孩子的感受,跟他好好溝通——只一味“逼迫”他看書,起不了多大作用。 還有的爸媽,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萬事大吉,多讀課外書就是“不務正業。” 我女兒的一個同學說,她媽媽特討厭她看任何課外的“閑書”,怕她會浪費時間。 書房并不能代替閱讀,成績也不能等同于見識,一個孩子真正的閱讀“起點”和知識“輸入口”,是要靠我們用心去激發的。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曾提出過“閱讀力”這一概念,他認為:閱讀力就是一個人的學習力、思想力和創新力。 一個孩子“閱讀力”的根基,是與他朝夕相處的父母,是耳目濡染的家庭環境。 有人說:“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深以為然。 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吧,就算是裝個樣子,也要堅持每天都帶著孩子,捧起書本,安靜沉潛在文字的“桃花源”里。 只有這樣,日積月累,才能讓孩子逐漸見識到書里的氣象萬千,字里的磅礴靈動。 4 窮養富養,不如“書養” 書籍,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色和眼界格局,是一個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認為:運動、游戲和閱讀這三項活動,可以激活孩子的大腦。 她說: 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而在TED演講,愛好閱讀的女孩Ann Morgan以《不讀書的人輸在哪里?》為主題,講述了自己的讀書經歷,她最大的感受是: 如果你想閱讀整個世界,你要以一種開放的和謙卑的心態去迎接它,那么整個世界就會來幫助你。 愛書的人,永遠精神富足、心靈輕盈,能與整個世界溫柔相對,贏得更多。 美國詩人狄金森說過: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 給孩子一本書,而不是一個手機、一臺iPad,讓書成為孩子最有趣的“玩具”。 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交流吧! 你愛書,他就愛書,一同體驗閱讀的快樂,探尋那個世界的美好! 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書“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