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律詩中之流水對,常為難得之佳聯,即因其一氣呵成,暢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韻天成也。” 何為“流水對”? 流水對是對仗的一種,出句與對句使用的詞語構成對仗,但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相對,而是上下相承,下句承接上句,且兩句不能互相脫離和顛倒,有一定的前后秩序,構成一個順承復句。 簡言之,就是上下句單獨看不能表達出完整的意思,只有將兩句話合在一起才能表達完整。而前后兩個句子存在連貫、因果、條件、轉折等關系。因其句子對仗有如流水從上游流到下游一般,故稱為“流水對”。 流水對在律詩對聯中最受人欣賞,但其藝術性高,因而并不是容易弄出來的。在古典詩詞中,詩人也喜歡使用流水對來表達情感,而且一首詩中若有一聯流水對,則會靈動許多。其中最著名的詩句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草》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古原草生命力頑強,只要有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一覽無遺,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王維《終南別業》 隨意而行走到流水的盡頭,于是就坐下來看那天空云霧千變萬化。 這兩句有前后承接關系。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離別后如浮云飄流不定,歲月如流水一晃過十年。 歲月如流,年華易逝,分離再重逢,匆匆已是十年。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這兩句存有因果關系,寫出了詩人久盼家人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劉昚虛《闕題》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散發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這樣的春色很迷人。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這兩句前后相承,穿行的次序不能倒置,也寫出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陳陶《隴西行》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將“河邊骨”和“春閨夢”相聯,寫出丈夫已戰死而妻子不知,仍想在夢中相見的那種無形的悲傷。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懷》 我只能用將這綿綿長夜不眠的思念,來報答你吃苦受累未曾開顏的一生。 仿佛詩人在對自己妻子表白,寫得癡情纏綿,哀痛欲絕。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杜甫《秋興》 你看,月光剛剛照到石上的藤蘿上,現在已經照到河洲前面的蘆荻花上了。 月光照上藤蘿和蘆荻花,是有先后順序的,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