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肺癌診治應有整體觀 整體觀念作為中醫理論的顯著特點,知易而行難。尤其是在惡性腫瘤的診治中,始終貫穿整體觀念并非易事。王老師認為,肺癌雖然病位在肺,但卻與五臟六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肺癌的發展過程往往影響到諸多臟腑的功能,而多個臟腑的功能失常又阻礙著肺癌患者的康復。例如:肺癌晚期,久病及腎,腎不納氣,咳嗽喘滿,短氣不足以息,甚至張口抬肩,虛汗不止,失音,舌體淡胖,脈浮而虛。治當補肺腎,定喘嗽。王老師善用元代羅天益《衛生寶鑒》中治肺痿的人參蛤蚧散。以人參大補元氣,蛤蚧補肺腎,定喘嗽為君藥,茯苓、甘草和中健脾為臣藥,杏仁、貝母化痰下氣,知母、桑皮滋陰清熱共為佐藥。在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方面效果確實。再如肺癌病到晚期,機體消耗殆盡,君臣不保,心肺雙竭。癥見:多唾涎沫,氣急心悸,動則虛汗淋漓,消瘦不堪,不能自理,畏寒咽干,大便難解,舌淡,脈結代。治當大補心肺之氣血陰陽,以炙甘草湯為主方。王老師說雖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脈證治第七》原文中并沒有論述本證,但在《金匱要略方論》附方中有出自唐代王燾《外臺秘要》“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符合肺癌的臨床實際。是肺癌晚期心肺氣血陰陽俱虛的危重證之的對方藥。 王老師對經方非常熟悉,且擅長新用。如柳州市一老干部患右肺癌,2005年1月手術后,行伽瑪刀治療2次,縱隔淋巴結腫大,患者咳嗽,顏面虛浮,渾身軟困,出虛汗,手抖動,胃脘痛,食欲不振,喜熱飲,畏寒,舌紅苔薄,脈虛數。辨證:脾肺兩虛,胃失和降。以補益脾肺,辛開苦降為法。半夏瀉心湯加味。處方:半夏12g,紅參10g,黃連6g,干姜8g,生姜8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6g,元胡12g,麥芽12g,內金10g,蒲公英30g,當歸10g。每日1劑,水煎服。服用9劑后飲食增加,虛汗減,行走較前輕快,生活逐漸能夠自理。后仍以半夏瀉心湯加味為基本方,至今患者已就診200多次,活動自如,精神狀況良好,縱隔淋巴結復常,未見復發轉移。在肺癌臨床上,王老師應用芍藥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小陷胸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烏梅丸等經方的機會很多,實際上是整體觀念的具體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