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限醫療專業人士閱讀
先天之本,生殖之源: 腎臟在2型糖尿病(T2DM)管理中至關重要 腎在臟腑學說中占有重要地位。歷代醫學家稱“腎為先天之本、生殖之源、水火之宅、陰陽之根”1。腎藏象學說亦明確指出 :腎具有藏精、主水、主納氣、主生殖、主骨等功能2。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腎臟的關注從未停止。2006年起,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創始人Joel Kopple倡導將每年3月份第二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腎臟日,旨在提高對腎臟的重視3。 腎臟為什么會如此受重視?源于慢性腎臟病(CKD)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研究顯示,2016年,由CKD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119萬,比2006年增加了28.8%。此外,CKD全球患病率在11%-13%之間,而且隨著老齡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將進一步上升4。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腎病(DKD)是CKD的重要病因5,患者一旦進入大量蛋白尿期,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疾病(ESRD)的速度約為其他腎臟病變的14倍6。糖尿病與腎臟疾病且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 患者血糖升高損害腎臟血管,導致腎功能衰退,早期表現為腎小球高灌注,腎小球肥大,系膜區擴張,基底膜增厚,晚期表現為腎小球毛細管腔閉塞,腎小球硬化7;而腎功能衰退,反過來導致尿素在血液中蓄積,進而使β細胞胰島素分泌功能受損8,9。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目前暫無有效的治療手段應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如何兼顧腎臟,對其不產生額外負擔變的尤為重要。 原始要終 深藏功名: SGLT2i經腎排糖,但對其無不良影響 新型口服降糖藥物鈉-葡萄糖轉運協同蛋白2抑制劑(SGLT2i )為目前唯一作用于腎臟的降糖藥物,通過抑制負責約90%葡萄糖重吸收的SGLT2來降低血糖10。但其經腎排糖的獨特機制對腎功能損傷的患者是否有降糖療效?是否增加患者腎臟負擔?目前,諸多臨床試驗已給出答案。 達格列凈在CKD3a期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合并CKD3a期(eGFR>45 ml/min/1.73m2)的T2DM患者中開展的DERIVE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達格列凈降低HbA1c達0.34%(P<0.001),體重降低1.25?kg(P<0.001),且安全性良好11(eGFR≥60mL/min/1.73m2患者無需調整達格列凈劑量;eGFR<60mL/min/1.73m2不推薦使用;eGFR<30mL/min/1.73m2禁忌使用)11,12。 達格列凈對腎功能正常患者的腎臟無不良影響 達格列凈不影響血清肌酐、尿素氮及eGFR。 在初治T2DM患者(89%為中國人群)中開展的臨床研究顯示,達格列凈組血清肌酐自基線變化與安慰劑相似(-0.8 μmol/L vs -0.16μmol/L);尿素氮水平同樣如此(0.59 mmol/L vs0.18 mmol/L)13。在腎功能正常或輕度受損的T2DM患者中,達格列凈治療后eGFR與安慰劑無差異。早期觀察到eGFR輕微下降為一過性,24周后即可恢復或高于基線值14。 圖2 達格列凈治療eGFR自基線變化 圖3 達格列凈治療UACR隨時間的變化 達格列凈不影響尿蛋白/肌酐比(UACR)。 在合并CKD的T2DM患者中開展的事后分析顯示,達格列凈治療4周UACR較基線顯著下降,且持續到104周15。 達格列凈腎臟安全性良好。 納入人數最多(17,160例)、隨訪時間最長(5年)、基線人群腎功能良好(平均eGFR 85.2mL/min/1.73m2)的DECLARE-TIMI 58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達格列凈組腎臟安全性良好16。 圖4 DECLARE-TIMI 58腎臟復合終點結局 綜上所述,達格列凈在腎功能損傷患者中降糖療效顯著,且不增加腎臟負擔,安全性良好。 追本溯源 信而有證: SGLT2i對腎臟的間接及直接作用機制探討 SGLT2i對腎臟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機制呢? SGLT2i對腎臟的間接影響 改善血糖。SGLT2i每天通過腎臟排糖約70-80g,有效抑制腎臟肥大、對白蛋白尿無不良影響10,17。 改善血壓。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腎血管自身調節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下降和蛋白尿18。UKPDS研究顯示,降壓可顯著減少蛋白尿19。在血糖及血壓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ACEi/ARB使用基礎上,加用達格列凈,患者血壓額外多降3.1mmHg,間接影響腎功能20。 圖5 達格列凈治療收縮壓(SBP)自基線變化 改善體重。肥胖除了對腎臟產生機械壓力導致腎組織局部缺氧外,亦嚴重影響腎臟血流動力學,包括腎血流量增加,腎小球高濾過和小管鈉潴留增加,導致GFR升高,腎小球體積增大21。達格列凈治療12-24周,體重可減輕約2-3kg,減輕腎臟負擔19。 改善尿酸水平。體內尿酸濾過超出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將導致大量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22。達格列凈具有適度滲透性利尿和改善尿酸水平的作用,不增加腎臟負擔17,23。 圖6 達格列凈治療血清尿酸自基線變化 降低胰島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胰島素可促進腎臟細胞增殖及細胞外基質擴增,增加腎臟損傷23。SGLT2i通過降低血糖水平,增強胰島素刺激的骨骼肌中葡萄糖利用率,同時使胰島素分泌代償性下降,減輕腎臟負擔18。 SGLT2i對腎臟的直接影響 改善腎小球高濾過,阻止腎病起始階段進展。 生理條件下,管-球反饋(TGF)通過調節入球小動脈張力維持GFR穩定。在高血糖狀態下,近端腎小管SGLT2介導Na 和葡萄糖重吸收增加,使正常TGF機制受損,導致入球小動脈張力異常和腎臟血流灌注增加。SGLT2i阻斷近端小管Na 和葡萄糖重吸收,調節入球小動脈來恢復TGF,減少腎小球超濾過24。 圖7 SGLT2i改善腎小球高濾過機制 抑制腎內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作用,抑制腎臟損傷。 在DKD的血流動力學中,RAAS活化導致血管緊張素II的水平增加,使輸出小動脈收縮和超濾過,促進腎臟疾病的進展16。SGLT2i通過抑制腎臟局部RAAS活性,減輕炎癥反應和纖維化,抑制DKD的進展,該作用獨立于降糖之外25。 圖8 SGLT2i與RAAS關聯機制 抑制近端小管細胞炎癥標志物表達,減輕腎小管糖毒性。 近端小管細胞暴露在高糖環境,導致促炎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促纖維化介質表達增加,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和活性氧形成增加,促進DKD的發生發展。SGLT2i抑制參與炎癥反應的轉錄因子蛋白家族(NF-κB)及炎癥標志物白細胞介素-6(IL-6)表達,減輕細胞的炎癥和纖維化反應,不增加腎臟負擔26。 圖9 SGLT2i對炎癥反應信號通路及炎癥因子的影響 減輕腎臟重量,抑制腎小球肥大。 DKD早期結構改變之一為腎臟皮質重量增加(皮質腎小管肥大和增生)。高糖血癥相關的腎小管葡萄糖重吸收增加,是腎臟皮質增生的主要原因,SGLT2i通過抑制葡萄糖重吸收,減輕腎臟肥大27。 圖10 SGLT2i對腎臟重量和腎小球大小的影響 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SGLT2i還可通過改善影響腎臟功能的腎臟缺氧誘導因子及氫鈉反轉運蛋白3,對腎臟產生正面影響。期待未來更多的相關研究,完善SGLT2i對腎臟影響的證據鏈16,28。
![]() ![]() 縱觀近百年歷史,1955年磺脲類在臨床的成功應用,打破了胰島素治療的單一模式,開啟了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新征程29。但隨著對糖尿病發病機制及患者需求研究的深入,多種口服降糖藥物逐漸暴露出其治療中的弊端,如磺脲類透支β細胞功能,如α-糖苷酶抑制劑延緩,并非減少葡萄糖的吸收,如二甲雙胍禁用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新型口服降糖藥物SGLT2i不經β細胞而通過腎臟直接排糖實現強效降糖的同時,對患者腎功能無特殊要求,并對其不產生額外負擔,是糖尿病患者新的福音30。相信未來隨著臨床證據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將造福更多患者。 ![]() 古往今來,治水核心大多在于恢復水資源自身的循環,以達到健康平衡。今天談到控糖亦是,借助降糖藥物SGLT2i,實現腎臟自身的排糖功能,幫助患者減負,為人生長河清污。 [本文僅限醫療專業人士閱讀] 參考文獻 1. 周安方. 腎藏象理論及其臨床應用[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 33(1):1-5. 2. 黃飛.腎藏象學說的現代研究及在慢性腎臟病中的運用[J]. 時珍國醫國藥, 2014(1):189-192. 3. Shah S. 第三個世界腎臟日:回顧和前瞻[J]. 中華腎臟病雜志,2008, 24(3):151-153. 4. NgJK, et al. Nephrology (Carlton). 2018 Oct;23 Suppl 4:116-120. 5.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糖尿病天地(臨床), 2016, 31(6):379-385. 6.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11):792-801. 7. 曹佳懿. 糖尿病腎病的研究進展[J]. 中國綜合臨床, 2002, 18(5):387-389. 8. https://www.niddk./health-information/diabetes/overview/preventing-problems/diabetic-kidney-disease 9. KoppeL, et al. Curr Diab Rep. 2018 Sep 8;18(10):97. 10. DalamaB, et al. Rev Esp Cardiol (Engl Ed). 2016 Nov;69(11):1088-1097. 11. FiorettoP,et al.Diabetes Obes Metab. 2018 Nov;20(11):2532-2540. 12. Fioretto P, et al. Diabetologia. 2016 Sep;59(9):2036-9. 13. LNJi, et al. Clin Ther. 2014 ;36(1):84-100. 14. Kohan DE, et al. J Nephrol. 2016 Jun;29(3):391-400. 15. WiviottSD,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Nov 10. doi: 10.1056/NEJMoa1812389. [Epub aheadof print] 16. WannerC, et al. Am J Med. 2017 Jun;130(6S):S63-S72. 17. 樊曉寒. 高血壓腎臟損害類型和機制研究進展[J]. 臨床內科雜志, 2008, 25(10):716-718. 18. ThomasMC, et al. Ther Adv Endocrinol Metab. 2014 Jun;5(3):53-61. 19. Weber MA, et al. Blood Press. 2016;25(2):93-103. 20. 張穎瑩, 嚴海東. 肥胖對于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影響[J].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2009, 29(2):264-267. 21. 陳育青. 高尿酸血癥與腎臟疾病[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7, 16(10). 22. Ferrannini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0;33:2217-2224. 23. 王偉, 李宏亮, 楊文英. 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與腎損傷關系的研究進展[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8, 16(1):58-60. 24. CherneyDZ, et al. Circulation. 2014 Feb 4;129(5):587-97 25. ZouH,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7 May 16;16(1):65. 26. Panchapakesan U, et al. PLoS One. 2013;8(2):e54442. 27. AmJ Physiol Renal Physiol , 2014, 306: F194–204. 28. 王穎.缺氧誘導因子在慢性腎臟疾病進展中的作用[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12, 28(9):740-743. 29. KahnC R . JOSLIN糖尿病學(第14版)(精)[M].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0.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 :4-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