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延安
作者:曉 輝
朗誦:彩 衣
延河、寶塔、棗園、楊家嶺、還有毛主席當年種過的菜地……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我終于走進了延安,走進一種圣潔的意境。
遠遠望去,寶塔山巍然挺立,莊嚴而神圣。賀敬之那“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的詩句又回蕩在耳邊。有人說:延安是一種獨特的存在,部分是歷史,部分是神話,要讀懂延安,就要用一顆虔誠的心。
走進延安,就是走進了中國革命的心臟,走進了中國的精神家園。
次日清晨,秋雨綿綿,沿著偉人的足跡重溫了一段段難忘的歷史,看著一幀幀老照片、一件件歷史遺物,那歷史車輪留下的印跡,那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那艱難困苦的創業史,無不彰顯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個紅色革命的圣地,影響了幾代人,它像一棵信仰之樹,召喚著一個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世界。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無數中華兒女,集結在信仰的旗幟下,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趕走了日本強盜,推翻了國民黨統治,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大的延安城,卻因歷史選擇了它成為名垂青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我以肅然起敬的心情走進楊家嶺,瞻仰當年“七大”的會場,參觀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舊址,在偉人們住過的窯洞前留個影,在承載風雨的小石桌旁歇歇腳,領略的是老一輩革命家的風采和精神,留下的是綿綿不絕的思念和敬仰。棗園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迎接著我,由于有了五大書記的遺跡,有了“幸福渠”清流的佳話,有了綠樹紅果的陪襯,有了白楊黃葉的點綴,油畫的內涵顯得更加的豐厚和深邃,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和啟迪。只要你用心去感受那一孔孔窯洞,便會發現,依山聳立的延安窯洞正拱舉著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堅強不屈的民族之魂。透過今日美麗延安的繁華,走進孕育新中國的延安窯洞,吸一口窯洞內清涼的泥土氣息,在那一座座千姿百態的高樓大廈與土窯洞之間,你會有一種精神的超脫,獲得一種新的視角,用心靈的眼睛來丈量悲壯的歷史,用虔誠的感動重溫昨日的滄桑。
中午時分,我觀看了延安保衛戰的現場表演,在延安離棗園革命舊址500米的真實環境里,用寫實的藝術手法,真實再現了1947年保衛延安的恢宏畫卷,那讓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粗獷豪放的安塞腰鼓、熱情如火的擁軍秧歌、高亢嘹亮的陜北民歌,凝結成一場扣人心弦的藝術盛宴。
走出楊家嶺,來到延河岸邊,看著延河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人流,遠處的寶塔山象一幅濃抹重彩的山水畫卷,更襯托出延安的美麗、繁榮與和諧。你會覺得,這棱角分明的寶塔至今仍然強烈地滲透了建造者肅穆的情懷和深深的艱辛,讓每一個造訪它的人領悟著從黃土深處散發出的剛烈、強健和雄壯。
如果說延安的昨天是一幅幅蕩漾著火熱激情,驚天地泣鬼神,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那么延安的今天則是一首穿越時空,昂揚激越,充滿著青春張力,雄渾而悠遠的現代交響曲。
感懷延安,領受的是一種洗禮,傳承的是一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