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發生了最深遠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學者;在中國思想家、教育家和學者中,他又是對世界歷史和文化發生過最深遠影響的一個。 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誰能像他這樣,有著如此深遠的國內和國際影響,也沒有誰能像他這樣帶領中國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遠。這是我們高度重視孔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孔子在當時雖然贏得了眾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會上部分人士(魯國國君)的支持。 可是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著他。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扶擇人生的吧。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為思點家、教育家和學者。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有“禮樂之邦”的美稱。這一傳統和當時學術向民間發展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以及學術事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孔子幼車喪父,家境貧寒,年輕時做過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倉廓,后者主管畜牧).十五歲“:于學”,學無常師,而好學不厭。“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進一步打破了“學在官府1以的局面,促使學術文化向大眾傳播。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去了齊國。齊景公雖然喜歡他的言論,卻被大臣阻撓,沒有任用他。后來孔子回到魯國,進 子一步研修學問,教育弟子。他的弟子也越來越多,幾乎遍及所有的諸侯國。當時,魯國政權被季孫氏控制,季孫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陽貨。孔子對這種“無道”的政局大為不 目滿,不愿意出仕。魯定公九年(前501),陽貨被逐,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僅一年時間, 他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為司空,又升為大司寇。孔子為了加強國君的力量,試圖削列弱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但行動受到抵制,最終失敗。因為難以施展抱負,孔子就帶領顏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開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國的生涯,到過衛、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落,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弟子冉有回到魯國,并率兵戰勝了齊軍。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然而回國之后,他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獻整理、學術研究和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去世。 雖然孔丘一生經歷坎坷,但他的意志越磨越堅。孔子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這就是改變天下無道的現實,使它向著有道的境界前進。在他認定的道的境界中,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層次分明,秩序井然,人們的言行舉止都符他所主張的政教倫理觀念,社會一派祥和安。而孔丘生活的時代,正是春秋諸侯割據時期。禮崩樂壞,階層流動,百姓流離失所,飽受戰亂之苦。孔丘的人生目標不僅是對周禮文化的自我繼承上的文化擔當,亦有平定亂世的政治構想。他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并由此周游列國達十四年之久。 孔子周游列國 當時,長沮、桀溺、荷,丈人一流的人物卻選擇避世。他們大概都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瀟灑自足,對孔子的扶擇大不理解。衛國夜這個地方的封疆官是孔子屈指可數的知己之一。他說:天下無道,上天將讓孔子宣示大道于天下!孔子認定自己有責任挺身而出,努力改變會現實。天下無道就是他投身于社會改造的巨大推動力。這說明孔子有一種異常可貴的勇于擔當的精神。“仁以為己任”, '死而后已”,也許就是對他一生的最好概括了。 1、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出自《論語·八佾》)。 2、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爾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出自《論語·微子》) 3、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出自《論語·微子》) 耰而不輟 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還表現在他那悲劇性的執著上。為達到目標,他百折不撓,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雅斯貝爾斯說: '這正是他幾千年來的偉大之所在。” (《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被陳、蔡兩國的士兵圍困在陳蔡間的郊野中,好多天沒有食物可吃。隨從的弟子有的餓得站不起來,可是他依舊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唱歌、彈琴。他總是堅定地面對困難,下言放棄。 孔子勇于擔當責任的精神,顯示了我國傳統文化人格的本質。在現實生活中,孔子是這種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還讓人肅然起敬。桀溺向子路說完自己的看法, 《論語·微子》原本可以直接去寫子路把事情告訴了孔子,現在加上“耰而不輟”四個字,來描繪桀溺的情態,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說什么,接輿又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