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說把脈是中醫(yī)四診(望聞問切)之末。《難經(jīng)》【第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意思是:如果把中醫(yī)師的醫(yī)術分成四個等級,最強最牛的是「神醫(yī)」,病人一進來診間,醫(yī)生光看話都沒說就已經(jīng)知道他的問題在哪里,馬上開方;其次是「圣醫(yī)」,觀察病人,聽病人述說病況之后,知道他的病根病因在哪里,開方治病;再來是「工醫(yī)」,觀察病人,聽病人述說他的病況,再詢問病人一些問題之后,開出處方;最末的是「巧醫(yī)」,觀察病人,聽病人述說他的病況,詢問病人一些問題之外,還要把脈,再開出處方。所以有些人說把脈不重要,不用學,包括我的中醫(yī)啟蒙老師倪海廈老師也這么說,盧醫(yī)師卻說:「中醫(yī)師如果不會把脈,很難讓自己醫(yī)術進步。」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自古以來,醫(yī)術精湛、名留史冊的中醫(yī)師很少有不精于脈學的。我們看《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里都講脈。中醫(yī)醫(yī)圣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里最開頭第一卷就是【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后面每一篇的標題都是「辨XX病脈證并治法」,「病脈證并治法」里「脈」這個字就是指摸脈,張仲景的序里還說:「觀今之醫(yī),不念思求經(jīng)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須臾,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上面這段張仲景的意思是說:現(xiàn)在的醫(yī)生很難把病人看好,原因有……等,其中「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指的就是摸脈草率馬虎隨隨便便,如果不摸脈那就更不用說了。也許有人會說《傷寒雜病論》是晉朝王叔和編的,王叔和精通脈學,寫了一本《脈經(jīng)》讓脈學大興,所以王叔和當然用脈的角度編《傷寒雜病論》,那我們來看唐代大醫(yī)被尊為「藥王」的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第28卷【脈法】,整卷講脈學。大家都知道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這本書,他另外還寫了《瀕湖脈學》,是脈學專書。明代《陳士鐸》著《脈訣闡微》,是脈學專書。清代徐大椿,字靈胎,著《醫(yī)學源流論》,【卷上】講病、脈、方、藥,也講脈!例子多不勝數(shù),上面略舉一二,大家自己去查查歷朝歷代醫(yī)家的著作就知道了!這樣沒辦法說中醫(yī)師不需要學把脈吧!?或是看古書,承襲古人的智慧時,脈的部分可以全部略過跳過,那中醫(yī)還會剩甚么?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說扁鵲本來不會醫(yī)術的,一位他認識十多年的人名叫「長桑君」的,有天給他喝一個祖?zhèn)髅芊椒Q作「上池之水」,扁鵲喝了后三十天有了特異功能,能看到墻后的人,他用這特異功能看病人的五臟狀態(tài)來為人治病,然后假稱這是把脈,「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現(xiàn)在不用喝「上池之水」,送去醫(yī)院照x-ray,CT,MRI,B超……五臟六腑看得更清楚,但是大家都知道光照了這些作用很有限。會把脈的醫(yī)師就知道,不用喝這「上池之水」就可以透過把脈知道病人的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等狀態(tài),找到病機、病因、病根,開方為病人治病,只是自古以來大家對中醫(yī)的脈學留存著一種神秘神奇的情愫,實際上,脈學是技術,技術的意思是只要多摸多練習人人都可以學會,如果有明師指點當然學得會更快。 既然透過把脈可以知道病人的五臟虛實寒熱等狀態(tài),還可以找到病機、病因、病根,所以會把脈才可以: 1.能準確分辨出病人的陰陽ヽ表里ヽ虛實ヽ寒熱……等體質(zhì),不會開錯藥傷人。 2.能找出病人生病的病根,準確用藥,不是只處理癥狀,甚至吃錯藥治標傷本,挖東墻補西墻,治好一個問題同時出現(xiàn)另外一個問題,永遠有治不完的問題,看不完的病人,生意興隆。 3.能在病人回診時準確評估病人服藥后的效果及用藥到位與否,是不是需要修正,該如何修改處方。 4.能知道如果病人好了是怎么好的,不是蒙的。知道病人用藥斷根了沒,還需不需要吃藥鞏固,就算病人自我感覺良好。 5.能知道如果病人吃藥沒效是為何沒效,不是這個方不行換下個方,把可能的七八個方全部試過一遍,就算沒效,也撈了不少錢。 6.能看懂古代醫(yī)書,將古人的臨床經(jīng)驗化為己用,古書看不懂理解不完全,用藥必有偏差,靠自己摸索,幾年也難蒙出來。有些人用家傳的脈法,自創(chuàng)的脈法,會跟中醫(yī)從黃帝ヽ扁鵲ヽ張仲景ヽ華佗ヽ王淑和ヽ金元四大家ヽ李時珍ヽ陳士鐸ヽ徐靈胎……等歷朝歷代諸多名醫(yī)一脈相承的古典脈法有差異,雖然用了也有效,但不能承傳古人的智慧菁華,只靠自己奮斗摸索,盧醫(yī)師自覺沒有古代這些大醫(yī)明醫(yī)的聰明才智,所以還是乖乖的學習古人的智慧,懂脈學才能完全的承接古人的智慧。 7.能在諸多中醫(yī)學門派中,理出一條頭緒,整合各家所長,去蕪存菁,遇到病人摸到是傷寒脈就用經(jīng)方,遇到病人是溫病脈就用溫熱病方,不懂脈,困在自己的門派里,門派間互看別人的不是,當了一輩子中醫(yī)還是不明不白!讓你醫(yī)的那些病人更加無辜倒霉了。 最后回到難經(jīng)中四個等級的中醫(yī)師,大家都想當神醫(yī),如同小孩天天盼望著長大,可惜沒有醫(yī)生一出來行醫(yī)就是神醫(yī),不可能的!學習有階梯,一步一步來沒有快捷方式,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基本上一個都不能少,就算你的老師再牛再神,不代表學生一樣神,個人吃飯個人飽,同個老師同班教出來的學生都有優(yōu)劣高低,也不是留級的學生就一定強,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不先當「巧」怎可能成為「工」,如同不先讀小學怎么可能有能力直接讀初中,成為「工」不繼續(xù)學習、不進步又怎么可能成為「圣」,更上一層成為「神」。不會把脈連「巧」都沾不上,因為不明不白使得經(jīng)驗不能累積,不管再努力多久,進步有限,再努力也到不了「巧」,更別談「工」、「圣」與「神」了,雖然令人惋惜,讓你看的病人不都倒了霉。 先會把脈當「巧」,不斷臨床治病同時努力讀書研究累積經(jīng)驗二三十年,才有機會成「神」,不是拜了個神就可以跟神一樣神。 我的中醫(yī)啟蒙恩師倪海廈老師,自小讀古書是過目不忘,而且讀過就了解意思,融會貫通,還可以用很淺白的方式解釋給別人聽,他讀遍歷朝歷代醫(yī)書,常常勉勵學生:「我如果是巨人,你們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xù)努力精進醫(yī)術,青出于藍。」他是神人,我只是一介凡夫,既沒這樣的聰明才智,也沒「上池之水」可以喝,自當腳踏實地用心努力的把病人治好,才不負病人所托。 盧醫(yī)師微信號 本平臺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