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一生顛沛流離,輾轉(zhuǎn)30余州縣,在湖北黃州(今黃岡)、江蘇常州、廣東惠州、海南儋州、浙江杭州等18座城市留下了500多個紀念性景點,這”5個州“都和蘇東坡有頗深的淵源。 1、黃州-蘇東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 東坡赤壁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至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為止。蘇東坡在黃州生活了四年有余。 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這樣寫道:“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黃州時期是蘇東坡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多而且質(zhì)量高,膾炙人口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都是此時期所作。因為人生的跌宕起伏,蘇東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觀在黃州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東坡居士“的別號是因在黃州期間他經(jīng)常去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而來,黃州赤壁也因《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聞名遐邇而被稱為東坡赤壁,所以把黃州作為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毫不夸張。 2、常州-蘇東坡的第二故鄉(xiāng) 艤舟亭紀念碑 蘇東坡的一生與常州關系密切。早在1057年,他就和常州府的蔣穎叔、單錫、胡完夫結(jié)為莫逆之交,從此與常州結(jié)下了深厚的淵源。1084年,蘇軾在流放途中給皇帝寫了《乞居常州表》,并得到皇帝批準;1085年蘇軾被重新起用為官,但后又被流放至惠州、詹州。最后因徽宗繼位實行大赦,這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于1101年終老常州,享年64歲。蘇東坡先后11次踏上常州這塊土地,常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風景優(yōu)美,在此既遠離了政治斗爭,又無生活窘困之憂,還能與眾友日常相處,他于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常州市民在蘇東坡來常泊舟之地建起“艤舟亭”以作紀念,后又在古運河畔,三面環(huán)水,風景優(yōu)美的“艤舟亭“所在地建有東坡公園,園內(nèi)主景艤舟亭,園中假山旁有東坡洗硯池,以白石鑿成,是東坡客居常州時洗滌筆硯之處。 3、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惠州。當時的惠州,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都很落后,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坎坷的蘇東坡,憑著骨子里的樂觀開朗,仍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就是在惠州期間所做,無意間為荔枝做了免費代言! 4、儋州-人生最低谷 紹圣四年(1097年),仕途多舛年逾六旬的蘇軾被貶到了更為荒涼的儋州(今海南儋縣)流落儋州。這里蘇軾的境遇達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生活極為清苦,居住的是儋州百姓為其搭建的小茅屋,東坡到海南島以后,曾在詩中論海南“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在如此窘境下他仍能以豁達樂觀的平常的心態(tài)幫助黎民開荒種植,開啟文化教育之風,成了儋州文化的播種人。 5、杭州-蘇堤春曉 元祐四年(1089),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余萬,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被后人稱“蘇堤”。”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蘇堤春曉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文學一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