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的本質 六經是這個規律的六個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各自的陰證與陽證,這六個病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是與經絡有關系,這是古人的看法,不過如果搞到經絡上,那么自然而然的對疾病的認識就出了問題了。《內經》上的六經與這書上的六經并不一致,這個書上是表里相傳,由表傳半表半里,再傳里;也有由表直接傳里的,所以有太陽陽明并病、有太陽少陽并病、有少陽陽明并病,但沒有陽明太陽并病的,都是表里相傳。內經不是呀,內經是外經絡,內臟腑,都有經絡,經絡就是表,你看看這個就沒法說了。 所以這個注家也是的,陽明也有表證,太陰也有表證,沒有一個沒表證的,這個錯誤從哪來的呢?就從古人認識的六個病型,與六個經絡來的。傷寒的惡風,一般的中醫的認識,說是有風邪、有寒邪在表,因為有風邪在這,所以治中風的藥,都是驅風的藥;有寒邪在這里,是治太陽傷寒的藥都是散寒的藥,不但把病的認識搞錯了,而且也把藥也搞錯了,這對中醫的發展有問題啊。 所以現在人認為,桂枝是驅風邪的,咱們心臟病也用它嘛,它不是驅風邪的呀。可是這個風邪、寒邪之說,說邪是從表來的,就是風到這來了,寒跑這來了,所以治療又是袪風,又是散寒,可是疾病的癥候是客觀的,治療怎么能主觀的設想呀。 至于這個溫病呀,也是吳鞠通搞的,又有暑溫,又有秋溫、春溫,由于這些東西,中醫這么搞下來了,整個理論都歪曲了,越搞越離開事實了。這溫病張仲景講了,「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是與太陽病相比較的。這個渴在這個書上全是里熱,像太陰病,說下利不渴者,屬太陰;渴而下利,熱利,用白頭翁湯。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說明這是里熱嘛,在六個病型是什么呢?陽明篇就提了,「陽明病外證云何,身熱汗自出,不惡寒,但惡熱」,所以溫病就是陽明病的外證,不就是白虎湯證嘛。太陽篇說了,發汗不行,否則轉成風溫,下之也不行,所以只有清熱一個辦法,雖然沒有明說,但書里頭全包含了,又像梔子豉湯、三黃瀉心湯、白虎加人參湯,都是去熱的,真要是掌握好了,一樣能治溫病。這個吳鞠通看法是錯誤的。 所以我說傷寒、中風,這個是要不得的,但是作為太陽病的二種證型是可以的。這個書有些內容是很對的,我們在規律方面必須要掌握。 八綱解 我們認識一下八綱,首先要認識這個病位。表,就是體表的表,就是人的軀殼,就是人的皮膚,再里頭是肌肉,再里頭是筋骨,皮與肌肉筋組成的就是體表,在人的最外頭,如果疾病反應在這個病位上叫表證。里就指人的肌肉里頭,肌肉里頭就是消化管道,由大小腸胃所組成的消化管道,疾病集中反應在這里頭就是里證。那么半表半里,在里之外表之內,就是胸腹腔間,就是一切臟腑,除了腦髓外,都在這里頭,這就是半表半里。我們說的八綱,其實是九綱,它還有半表半里呀,古人把它包含在表里里頭了。 另外呢就是陰陽,咱們說陰證陽證,不是現在辨證說的陰虛陽虛,注家都搞到那里去了,它這個陰陽是指的性質,陰性陽性,就是太過與不及二個方面。人有了病了,生理機能要改變,尤其代謝機能首先改變,不是比健康人太過,就是比健康人不及,現在連癥候和脈全是這樣,就是太過與不及,太過是發揚的、亢奮的證狀,這是陽性證。反之,沉衰的、抑制的,這類的癥候叫陰性證,有了疾病就會發生這樣兩類的變化,所以病千變萬化不外乎陰陽二大類,但陰陽中還要辨寒熱虛實,寒和虛都是不及,都屬于陰證之類;熱與實都為太過,都屬于陽證之類。虛寒與熱實是相對的,這四種都是統屬陰陽。 陽證中有些特殊的陽性,在辨證上與治療是有關系的,也要辨,一種是熱性的,一種是實性的,所以陽證里頭有陽熱、陽實、陽實又熱叫陽實熱,也有陽虛熱,是陽證中的虛證,但它有熱,即虛熱證,陰證也是一樣的。在病情上說只有陰陽二大類,我們的六經呀,就是反應到表、里、半表半里,或陰或陽的六類,在此基礎上還要分析虛實。此書里面仲景即辨六經,又辨八綱,表里陰陽有了,再辨寒熱虛實,八綱不就都具備了? 這個表里陰陽、寒熱虛實,這就構成了治療的法則了,像太陽病,當發汗,是太陽病治療的法則了,也可叫治則,熱就得用寒藥,這都是治則,它這個六經以至于寒熱虛實,這個治則就出來了,但只有治則還不能治病,像太陽病,治則是發汗,要用什么方子發汗呢,所以還得辨到方證。這個書是這樣的,先辨六經,六經是六個固定的類型了,然后再分寒熱虛實,到這個時候,心里就有數了,知道用哪一類的法則來治療這一類的病,至于用什么方藥還要進一步追,就得辨方證,這個書就是這一套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