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麗是個慢性子的內向女孩,學習做事都慢半拍。為此麗麗的媽媽總是罵她笨。 剛開學,麗麗的班上開始教英語。面對這些奇怪的陌生字母,麗麗感到頭都大了,學習時也非常吃力。 一天放學麗麗一進家門就馬上將英語書放到桌上,做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 一小時之后媽媽來幫麗麗檢查作業,發現麗麗完成的作業幾乎錯了一半。 媽媽立刻氣不打一處來,將課本甩到麗麗跟前:“你自己說,為什么這么簡單都寫不來,你真是個大笨蛋啊!” 莉莉委屈地不敢抬頭,默不作聲。媽媽怒氣沖沖地對麗麗說:“全都拿去重寫,要是還錯的話,你明天就退學,反正怎么學都學不會!” 麗麗對著課本發愣,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更好。 還有一次,媽媽去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碰到了麗麗的英語老師,媽媽趕忙過去說:“我女兒學習東西來要比別的孩子慢,都要重復好多遍才能記住。麻煩您多關照些。” 麗麗在一邊感到羞愧難當。她感到自己臉上寫著一個大大的“笨”字,無法脫身,總覺得在老師和同學眼里自己都是很笨的。 從此麗麗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做任何事都不自信,學習上就更難進步了。 麗麗怕被別人笑話,開始獨來獨往,慢慢變得越來越內向。 在日常生活中,像麗麗媽媽這樣的父母還是很多的,只是他們并未覺得自己隨口說出來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殺傷力。 大多數家長都錯誤地認為不斷提起孩子的缺點可以督促他改正,但往往事與愿違。 心理學中的暗示效應,也能應用于教育孩子的方法中。你眼中的孩子是什么形象,孩子的形象就會如你所想。 你擔心發生什么,什么就越容易發生。所以,如果家長只能看到孩子的短處,那么家長傳遞出來的感覺就是否定的。 總是在批評、憤怒和焦躁,孩子的反應就會越來越緊張、害怕、自卑,甚至反抗,直到與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馳。 所以,家長應該耐心尋找孩子的長處,不要總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錯誤缺點上。 每個孩子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假如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缺點,就會在無形中把問題加重,給孩子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們常說,你不在乎的事物,它便不存在;你越留心什么,便只能看到什么。 要是家長滿眼都是孩子的缺點,就會輕易忽略孩子的優點,這樣便不能全面客觀的去評價孩子,不但父母感到煩惱,也會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一直批評孩子呢? 1.用信心和耐心對待孩子 自己的缺點自己改正,家長應當相信孩子。家長要給孩子自信心,信任孩子。家長要有耐心,要給孩子時間去改正,過于催促會使他沒有自信,甚至放棄。 2.鼓勵與懲罰結合,與孩子共同努力 如果父母總是跟著孩子后面提醒他做錯的事情,只會讓孩子心煩。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想別的辦法,使孩子自愿去改正缺點。 例如一些孩子丟三落四,經常落東西,家長可以利用便條計數,忘帶一次就在上面做一個標記。橫線達到一定數量,便進行一定的懲罰,比如減少零花錢。 如果一定時間內沒有劃橫線就給予獎勵。通過這種計數的辦法,孩子就能夠認清自己的不足,更加自覺地加以改正。 3.明辨孩子的“特點”與“缺點” 很多孩子都是做事沒效率,但是心思細密,考慮問題很周全。 一些孩子反應迅速,但是做事粗枝大葉,常出小毛病,這是孩子性格的差異。 要是父母對孩子的個性不了解,只是一味地把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這對自己和孩子來說都是在自尋煩惱。 所以,父母在教訓孩子之前,一定要事先區分這是孩子的特點還是缺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