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說各話 本期主題:存量茶 您有什么想說的? 文末點擊“寫留言”提交您的分享。 萎凋,是扼殺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劊子手 普洱茶之所以被儲存,是因為人們對它的品質提升有所期待。 從商業上看,“存錢不如存茶”的觀念在影響著從業者,他們更愿意相信,存放多年后的普洱茶,相較新茶來說,利潤更高。 凡事都有兩面。 當大家在說“越陳越香”這個詞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不陳不香”,沒有經過時間“陳化”的普洱茶,首要特質就是“不香”。 人們喜歡喝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等等,主要是“喝”它們的“香”。 茶葉不香,那還叫茶葉么? 一個“不香”的茶,消費者怎么會喜歡呢? 品飲新制成的普洱茶時,香氣弱,滋味苦澀,的確不是很好喝。 不好喝的普洱茶,就不會有好的市場表現,這是商業規律。 2000年后,由于香港、臺灣等地從業者的推動,普洱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內陸市場被激活,投資者、參與者逐年增加,市場一片“欣欣向榮”。 這個市場,是建立在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基礎上的。 可是,近十年來,越陳越香的普洱茶,屈指可數。全國各地近百萬噸的存量茶,面臨著“越陳越不香”事實。 100年前的普洱茶,可以越陳越香; 50年前的普洱茶,可以越陳越香; 30年前的普洱茶,可以越陳越香! 為什么現在的普洱茶,做不到越陳越香呢? 如果我們找不到背后的邏輯關系,不能恢復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質,未來的普洱茶行業,必將是一個令人生畏的行業,而普洱茶的市場,必將哀鴻遍野。 追根索源。 30年前,人們是如何生產普洱茶的? 10年來,人們又是如何生產普洱茶的? 我們順著普洱茶生產加工的順序逐一梳理,看看有哪些不一樣。 首先是鮮葉采摘,過去和現在,基本一致,沒有太大的差異。 采摘以后如何處理呢? 過去,茶農在天氣晴朗的上午采茶,短時間攤放后便使用鐵鍋殺青、揉捻成型,下午在陽光下晾曬,晚上便成為了“曬青毛茶”。一天時間,完成從鮮葉到曬青毛茶的全部制程。 現在呢,茶農上午采茶,中午采茶,下午采茶,采回來的鮮葉,“攤放”到晚上才開始殺青、揉捻成型之后,“攤放”到天亮,到太陽出來才開始晾曬,直到干燥成為曬青毛茶。這是茶農自己做曬青毛茶的方式。 另一種方式是,茶農負責采摘鮮葉,交給初制所,由初制所完成曬青毛茶的工藝流程。方式與茶農大同小異,都有一個長時間“攤放”的過程,大致也需要兩天時間。由于初制所的條件相對較好,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還可以將揉捻后的茶葉用烘房烘干,成為“烘青毛茶”。 從時間上來看,過去只需一天時間便可完成從鮮葉到曬青毛茶的過程,現在是兩天才能完成鮮葉到曬青毛茶這一過程。 從內容上看,過去是鮮葉采回來短時攤放后殺青,現在是鮮葉采回來后,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攤放,直到晚上才開始殺青。 單從攤放時間長短這一點來看: 短時攤放后,鮮葉舒展有活力,有光澤,軟硬適中,彈性好,顏色幾無變化,捏一把后快速散開。 而經過較長時間的攤放后,鮮葉失去活性,光澤喪失,顏色呈暗綠,彈性弱,捏一把不會快速散開。 從內質變化來看: 短時攤放,鮮葉是單一物理方面的失水,而化學反應并未開始; 長時間攤放,鮮葉不僅僅是單一物理方面的失水這么簡單,內含物開始有了化學反應。 也就是說,在殺青之前的鮮葉,過去的方式是物理變化,現在的方式是化學反應。一個是物理的,一個是化學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殺青之前的鮮葉,通過攤放產生了化學反應,這一過程,在制茶工藝上,叫做“萎凋”!紅茶、青茶等茶類,使用這一工藝。 普洱茶國家標準(GB/T22111-2008)明確了曬青毛茶的工藝流程:鮮葉攤放→殺青→揉捻→解塊→日光干燥→包裝。 沒有萎凋! 為什么會這樣? 有兩種解釋。其一,現在普洱茶市場好,茶農為了多采鮮葉賣,來不及當天完成曬青毛茶的過程。其二,萎凋工藝,是商家故意為之! 茶農為了自身利益,無可指摘,但商家故意而為,意欲為何? 我們還得從市場找原因。 前面說過,新制成的普洱茶,其香不顯,滋味苦澀,不好喝。 經過“萎凋”這一工藝后,人們發現,新制成的普洱茶,香氣顯揚,茶湯鮮爽甜柔,苦澀減少。 從消費品飲的角度來說,經過萎凋后的普洱茶,比那些傳統工藝制成的普洱茶,更加討喜,更能獲得消費認同。 有一個現實情況是,現在的普洱茶加工企業,90%以上都使用萎凋槽攤放鮮葉,曬青毛茶的制作過程中,人為加入了萎凋工藝。少數堅持傳統做法的企業,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擠壓,生存出現了較大的問題。 “萎凋”工藝加入后,普洱茶在市場上迅速獲得了一批新的消費者,市場的發展,有了更好的預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萎凋”這一非普洱茶的工藝,“拯救”了普洱茶表面繁榮的市場。 慢著,事情搞反了。 現在的普洱茶市場,并不是一個新茶的消費市場,而是一個存儲市場!被喝掉的新茶,不到總產量的10%,剩下的90%以上,都在倉庫里面等著升值呢!這些被儲存起來的普洱茶,它們并沒有表現得“越陳越香”,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倒是展現出了“越陳越不香”的特質。 中國茶葉之所以被叫做白茶、黃茶、綠茶、青茶、紅茶和黑茶,其分類的根本依據正是制茶工藝。普洱茶國家標準是一個強制性標準,其規定的普洱茶工藝中,沒有“萎凋”這一過程。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加入“萎凋”工藝后,壓制出來的餅茶就不能叫做普洱茶了! 我們先不考慮是不是“普洱茶”的問題,如果市場需要,是不是普洱茶又有什么關系呢? 既然是市場的需要,我們已經明白了,喝新茶的消費者喜歡經過“萎凋”工藝后制成的普洱茶,因為這樣的普洱茶不論從香氣還是滋味、口感方面來說,都相對比較好接受。但是,那90%以上天量存儲的普洱茶市場呢?我們必須弄明白的是,“萎凋”工藝對普洱茶的“越陳越香”具有什么樣的影響。 還是先用常識來說,人們不會將綠茶、烏龍茶、紅茶等等茶葉存儲起來等待升值,是因為人們發現,這些茶葉經過時間的洗禮后,變得滋味單薄,香氣喪失,完全不適合品飲,更別提升值了。 那么,加入了“萎凋”工藝之后的“普洱茶”呢? 國家高級評茶師,363普洱茶審評法發明人周云川老師,是這個行業極少數研究普洱茶工藝的專家。當“萎凋”被當做新工藝加入到普洱茶的制程后,他開始懷疑,萎凋是否會影響普洱茶的后發酵。但懷疑歸懷疑,普洱茶是否能越陳越香,是需要時間去證明的。所以,從2004年開始,他對各大普洱茶品牌的產品進行收集研究,并親自制作了加入“萎凋”工藝的對比樣。十余年來,他共收集審評了4000余普洱茶樣品,通過梯度對比研究后,得出的結果讓人震驚。 經過傳統工藝制作的普洱茶,在合適的倉儲條件下,可以做到越陳越香。 加入萎凋工藝后的普洱茶,越陳越不香,不僅不香,滋味也越來越淡薄! 萎凋,傷害了普洱茶。 現在可以說了,萎凋,真的是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劊子手! 關鍵還在于,自2004年開始,萎凋工藝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應用,90%以上的企業都做了萎凋工藝。這樣的普洱茶,其向壞發展的方向是不可逆的。換句話說,近百萬噸的存量茶,將會變得越來越差! 人們以為找到了使普洱茶變得好喝的鑰匙,卻沒想到找到的是一把扼殺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匕首。 普洱茶市場,將會朝著怎樣的方向演變? 婁自田 昆明一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2年創建上海心裁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為深圳健康元集團、廈門金日集團、上海交大昂立等企業提供品牌、策略咨詢以及產品營銷服務。 2004年涉足茶行業,先后出任云南龍潤茶業集團副總裁,云南滇紅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茶葉有限公司西南大區經理,云南天地祥源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云南柏聯普洱茶莊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