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s 【爸媽營說】 本文是爸媽營【爸媽教育專題】的一篇好文 關注“爸媽營”,在主菜單回復“爸媽” 可查看超過200篇【爸媽教育專題】好文 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nnmafx) 今年春節我們在海南,休息了將近半個月。這幾天準備回京,但每個人似乎都沉浸在這個溫暖潮濕的南方城市帶給我們的愜意中,難以自拔。 每天發完文章后我會去后臺看大家的留言,昨天我看到了這樣一條: 你好,這幾天正在為孩子的壓歲錢問題發愁。我兒子今年八歲了,老人們每年都會給很多壓歲錢。春節這幾天一個孩子平均都能得到上萬塊的壓歲錢。這些錢對于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說,自然是一筆很大的金額。我提出要幫孩子保管,就像他前面七年春節得到的壓歲錢,我都是給他存起來的。 但今年孩子大了,他聽說同學有自己支配壓歲錢的,于是也提出自己來保管和支配這些錢,我跟我老公都不太支持,覺得孩子還小,還沒有能力去做這件事。從昨天開始,孩子也在因此而生氣。我又開始想,是不是孩子大了真的需要自己支配一部分金錢?我這樣做是不是真的很專制?希望你給我支個招,萬分感謝! 讀完留言之后,我想到很多年前就有的一個笑話: 小時候,媽媽說給我保管著壓歲錢,等我長大了再給我。 后來我長大了,跟我媽問之前的壓歲錢是不是可以給我了? 媽媽說:孩子,你在媽媽眼里永遠都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有沒有很現實啊?哈哈~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壓歲錢, 真的是一個好話題。 在我們家,暖暖六歲之前是沒有壓歲錢這個概念的,但老人都會給。我同很多媽媽一樣,都是由我來收,然后作為教育基金單獨存起來。所以直到現在,她并沒有很成熟的金錢支配的概念。 最近的一次單獨拿錢去買東西,是去年9月份學校組織去博物館參觀,中間有自己買紀念品的環節,每個孩子可以酌情給一份零花錢,當時姥姥給了她一百塊。 后來回來的時候,她特別興奮地給我看了她的“戰利品”——一只小鹿的模型,她跟我說剩了67塊,還都給我了。 看到這里,可能有媽媽會說,是不是在獨自購物使用現金的這個方面給暖暖鍛煉的機會太少了,的確有點少,我上小學的時候,每周也會有五塊錢零錢呢,放學可以跟小伙伴一起買好吃的零食牛肉條酸梅粉什么的。 但現在孩子上學放學都是家長接送,尤其是考慮到如今的社會安全問題,孩子單獨出門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所以自己購物的體驗也變得很難得。但平時跟姥姥去菜場買菜的時候,也會接過姥姥的錢幫忙付款,也算是“被監護”地付賬體驗了。 現在的孩子,相對于我們小時候,春節雖然多了很多的慶祝的方式,不管是遠一點的出國親子游還是近一點的郊區休閑,看似傳統的走親串巷少了很多,但因為網絡的發達,春節的祝福其實根本也少不了。 像我們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能得到的壓歲錢,更是可以呈現多樣化。但我覺得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么是“壓歲錢”。 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說,壓歲錢其實應該寫成“壓祟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之所以單給小孩子,是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 壓歲錢,說簡單些,就是長輩給予孩子的祝福。給多給少,也不代表給孩子的愛有區別。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春節盼望兩件事,一件事是可以穿新衣,另一件就是可以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么多漂亮的紅包,都是直接給錢的。得到壓歲錢之后都會把錢夾在新書里,放到抽屜里面心里盤算著開學前去買新書包,或者約上好朋友去買在商店櫥柜早就看中的自動鉛筆盒。 但往往還沒來的及動身去“購物“,媽媽就會提出幫我保管一部分壓歲錢,雖然內心一百個舍不得,但還是充滿信任的把錢放在媽媽手上。當然,媽媽也會信守承諾,用積攢的壓歲錢給我“驚喜”:我小學二年級的生日禮物,就是媽媽用兩年的壓歲錢和她一部分工資買的。90年代初,一臺電子琴幾百塊錢,真的算是給孩子的大手筆花費了。 就像給我留言的這位媽媽所擔憂的,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我們也不可能一直幫助孩子來管理這些祝福意義的金錢,如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合理管理壓歲錢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耶魯大學曾做過社會實驗,顯示5-12歲孩子是培養理財習慣的黃金時期。通過游戲和實操,都能提高孩子對金錢的認知和把控。 我們必須要告訴孩子,錢可以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但不是把所有的壓歲錢都交給孩子。別小看孩子的購物欲望,他們在很小的時候甚至想把超市搬回家。他們從可以自助購物的年齡開始,都會對付錢這個舉動躍躍欲試。 我建議可以把壓歲錢分成十份。 一份給孩子,當做一段時間的零花錢,這種比較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自己可以做主買學習用品之類的東西。 三份用來當做“零用備用金”,比如自己看中已久的樂高,望遠鏡,或者成套的課外書籍,可以動用這一部分資金,但要有頻率的使用,每次用的時候要跟家長申請通過才行。 剩下的六份,作為教育基金給孩子存起來,去銀行以孩子的名義開個戶,每年存一部分,積少成多,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積攢起來的壓歲錢,也可以當做家庭支出的一個組成部分,讓孩子在整個家庭的良性運轉中有參與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家庭的年度旅游計劃,可以由家長和孩子共同“承擔”費用,當孩子知道我們車票是由他們的壓歲錢來付掉的,小小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當然,這也是需要跟每個家庭不同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而且,盡量別用給錢的方式來獎勵孩子學習的進步。原本是對于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變成了孩子為了得到金錢的手段,泯滅了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可謂得不償失了。 作者:暖暖媽,北大碩士畢業,原世界頂級咨詢公司咨詢顧問,已出版《哪有女人天生會當媽》。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nnmaf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