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框架體系 中醫的框架是以“天人合一”為基本觀念,是以氣為基,以陰陽為道,以四象-五行-八卦為基本模式,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系統。 以氣為基:基于萬事萬物都由“氣”組成的基本觀點,則陰陽的本質是陰陽氣,四象的本質是四象氣,五行的本質是五行氣,八卦的本質是八卦氣。 事物變化的本質不過是不同的氣與氣之間,以不同的形式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簡稱為“氣化”。 關于“氣”之論,詳見(潘毅老師說||中醫治根VS西醫之基(上、下)) 以陰陽為道:詳見(潘毅老師說 || 道,真的不可道嗎?) 以四象-五行-八卦為基本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數字是“五”,所以我們較熟悉五行體系,教材著重討論的也是他,但“五”所包含的內容實際并不限于五行。 在論道說理上與五行直接對應又能互補的是四象,為了與“五”相配,在原來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的基礎上,又加了個至陰,實際就成了五象。 八卦也可與五行對應相配,但八卦需要鋪墊的基礎知識太多,這里暫且不論。 本篇著重討論上篇文章(潘毅老師說 || 道,真的不可道嗎?)中已鋪墊好的四象,看它在這個框架結構中如何與五行互補互參,以補教材的缺失。 2、四象的意象-爻象圖 我們復習一下四象,四象是太陽、太陰、少陽、少陰。 太陽:即陽最盛,直觀的圖式表達是置于太極圖頂端陽最盛處,以一個全陽(白)的圓表達(見圖1),如果以爻表達,兩個爻都是陽爻(見圖2) 太陰:即陰最盛,直觀的圖式表達是置于太極圖底端陰最盛處,以一個全陰(黑)的圓表達(見圖1),如果以爻表達,兩個爻都是陰爻(見圖2) 少陽:是陽已生發,但還未盛,如太陽從東方升起,看到了半輪紅日出于地平線時,如用圓來表示,就是下陰一半,上陽一半(見圖1),且它處于上升過程,在向太陽(多)的方向發展。如果以爻表達,為上陽爻、下陰爻(見圖2)。 少陰:是陰已生發,但還未盛,如太陽從西方下山,也是處半陽半陰狀態,若用圓來表示,就是上陰一半,下陽一半(見圖1),但它是往下走,往太陰(多)方向走。如果以爻表達,為上陰爻、下陽爻(見圖2)。 3、五象配五臟 既然中醫的框架結構是以五臟為中心,這里就著重討論五象與五臟的關系。 五象如何配五臟?《靈樞·陰陽系日月》說得分明:“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注:其中“肺為陰中之少陰”一句,注家們一致認為有誤,應是“肺為陽中之少陰”。 這里“陽中之太陽,陽中之少陰,肝陰中之少陽......”五句的五字表達中,其中第一個字(陰或陽),表示五臟按位置高低分陰陽,即:心、肺在上屬陽,均以“陽中”表述;肝、脾、腎在下屬陰,均以“陰中”表達。 而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指的是對應之臟的陰陽量多少及由此帶來的功能特性。 下來,我們先初步領略一下五象與五臟相配的感覺,看對臟之“象”的理解,是否能與五行構成互補? 心為陽中之太陽,太陽者,日正中天之謂,火熱特重,故稱為陽臟,又稱“火臟”。兩者均強調心以陽氣為用。《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 心主血脈:太陽的動力最足,心具太陽之氣則可推動心臟搏動,溫通血脈; 心主神明,太陽光明,心陽可使神明志醒,如離日高懸,光照萬物。 太陰意味著陰多而陽少,雖然任何教科書都強調腎陰腎陽的重要性,但從中醫的發展脈絡來看,腎陰腎陽兩者,其實更看重腎陽,皆因物以稀為貴,太陰之臟,缺的是陽。命門學說興起,已現苗頭,火神派之興就表現得更淋漓盡致了。(關于火神之得失,這里暫不討論)。 同時,心與腎,一為“陽中之太陽”、一為“陰中之太陰”,說明心腎兩者的陰陽的偏性較大。所以強調心腎相交,陰陽互濟互補,方能兩全其美。 少陽者,春天、早晨之象。如旭日初升之陽,充滿生、升之意,其象陰爻下而陽爻上,意味著其陽是往多的方向發展。這不與肝主疏泄,肝主生、升,為剛臟等功能或特性的意象同嗎? 少陰者,秋天、黃昏之象。其象陽爻居下而陰爻居上,秋氣轉涼,日落西山,無不反映陽漸消而陰漸長,其氣斂降的態勢,正與肺五行屬金,其氣肅降之象同。 同時,少陽、少陰,一左一右,一升一降,若能互協,豈不又成佳偶?就有了肝從左升、肺從右降,以使人體氣機太極旋轉的配合。 脾為“陰中之至陰”很多人可能會解讀錯誤,以為“至陰”為陰最盛的意思,其實,陰最盛者為“太陰”,前已有論,太就是多,就是大。此處“至陰”之“至”為“到”的意思,是從陽入陰,從陰出陽的陰陽交接處而已。脾為氣機升降的樞紐。 這里須注意,五臟的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命名與經絡的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命名不盡相同。(這個問題,以后有機會再聊) 以上是對五象配五臟的略寫,為了更好地體會五象對藏象構象的作用,下來,我們以肝為例,對少陽之臟作進一步展開解讀。 4、少陽之臟 - 肝 下來我們就從少陽意象對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外應作逐項解讀。 肝為少陽之臟,少陽者,太陽于東方初出地平線所呈現的半輪紅日之象,參見圖1左邊的上白下黑之圓,故其象半陽(陽爻)顯于上,半陰(陰爻)隱于下。雖半陽半陰,但初升少陽,將向日中太陽之位升發,故其屬陽的基調已定。 少陽又類春,其性暖、其象升,所疏之氣也屬陽,暖而升正是氣的本來屬性,故肝主疏泄正是順少陽暖升之性而為。《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木曰敷和”,肝敷布的正是少陽陽和之氣,并以和煦來協調諸臟。 《筆花醫鏡》說:“肝與膽相附,東方木也,其性剛,賴血以養”。此理少陽之象類之,其象下陰爻為基,為藏血;上陽爻為用,為疏泄。肝氣得陰血之柔養,則陽涵于陰,剛制于柔,升而不騰,動而不亢,沖和條達,曲直為用。這正是《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肝惡燥喜潤。燥則肝體板硬,而肝火肝氣即妄動;潤則肝體柔和,而肝火肝氣長寧靜。” “體”是指實體或實質;“用”則是指作用和機能。肝的本體內藏陰血,故肝體為陰;但肝主疏泄,內寄相火,主升主動,則其用為陽。肝“體陰而用陽”揭示的是肝臟本體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是以藏血為本,以疏泄為用。 肝為少陽之臟,少陽之象正是體陰而用陽,其象下陰爻、上陽爻,以《易》之爻位從下向上的推演方式,下為基礎、為體;上為發展方向,為用。則上陽爻出于下陰爻,為從陰出陽,從體生用。 即肝主疏泄的功能以肝所藏之血為物質基礎。肝藏血,血養肝,肝氣得陰血之柔養,則升而不騰,動而不亢,沖和條達,得施陽用;而肝氣敷和,能曲能直,曲則血歸于肝,肝體得養,直則血疏于外,充筋、養目、滋養臟腑以盡陰柔之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正是肝體陰與用陽互根互用關系的最佳寫照。 為何肝之性易顯于剛?我們看看少陽的發展趨向:少陽象旭日東升,太陽則是日在中天,從少陽到太陽,有著較大的升發空間。當旭日一離地平線,瞬間的視象是一彈而上,人們往往用“噴薄而出”來形容,一個“噴”字,真得其要,少陽升動之性因此傳神。 肝之“噴”性,也決定了“肝氣、肝陽常為有余。”肝氣易于升動太過的病理趨向。 少陽為旭日東升,升之象在肝的功能體現就是其氣疏泄以升為主要方向。 肝氣升,木氣沖和條達,則心情隨之而暢,血津隨之而布,諸氣隨之而升。《類證治裁》云:“凡上升之氣,自肝而出。” 不可忽略的是,肝不但主"升",而且主"生",為生升互用。 少陽即朝陽,朝陽生升不但象征上升,也象征新的開始,其氣以蓬勃見謂;少陽也應春氣,春天樹木條達舒暢,不但上揚、外展,而且充滿生機,其氣以出新為征。《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張氏醫通·卷十二》云:“肝藏升發之氣,生氣旺則五臟環周,生氣阻則五臟留著。”五臟之氣,皆賴此氣生升,心脈得此氣而暢,心神得此氣而振,脾運得此氣而升,腎元得此氣而熏,肺肅得此氣而轉。 以下論述可參考圖3-四象時空圖。 肝與春氣、晨氣、東方、少陽之氣、升氣、生氣、風氣、青色、酸味等相通應。 日出東方,朝陽為一日之少陽,春天則為一年之少陽。少陽生、升,春天萬物生長、生發,所以五化中的“生”也屬少陽; 春天多風、東方沿海地區也多風,和風煦物,生機勃勃,故風屬木,木歸少陽;草木本植物顏色多青,青色生意盎然,故青色屬木,亦歸少陽;植物的葉、根味多酸澀,故酸味屬木。 據此,五臟之肝、五季之春、一天之晨、四象之少陽、五化之生、五氣之風、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方之東,均可以四象為憑,在太極圖均居于左(東),屬同格局、同象內容。 象類則比,因此可以互相通應,本質不過是“同氣相求”。 5、天人相應荒謬嗎 常見網上一些自命科學的人說:相不相信“天人相應”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科學理性的試金石。 言下之意是:相信者,是非理性的;不相信者是理性并具科學頭腦的。 其實是他們以為: “天人相應”講的是天地變化與人體的某些結構產生關聯性相應,因為自命科學的人,他們的眼中舍結構就別無他物。所以,他們不相信相應。 其實,“天人相應”的邏輯是:以類的方式,把本就經檢驗或印證過相應的天、地、人,及相關臟腑、經絡等功能歸類,然后類同則應。 譬如春季為一年之始,少陽之氣始生,氣候溫暖多風,自然界生機勃發,萬物以榮。天人相應,則與人體同類同象的肝疏泄,性生升,喜條達而惡抑郁,陰中之少陽屬性相通應。《素問·診要經終論》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因此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運動、起居等方面,均須順應春氣與肝氣相和應的生發、暢達之性。夜臥早起,保持心情舒暢,力戒郁怒,廣步閑庭,松緩衣帶,舒展形體,以助陽氣的生發與布達。 以上春天與肝的關系推論,置于一天之晨也同樣成立,這就是醫之有道的好處了,道同則理同,“五藏之象,可以類推。”萬物之和應之象,當然就更可類推了。 “天人相應”應的是什么? 應的是象! 別忘了,“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這幾句出在什么篇? 出自《靈樞·陰陽系日月》! 這說明什么? 說明中醫的臟象構架源于天地的本源-陰陽,而不是像西醫般純粹出自人體結構。 即中醫是將人體的功能置于天地大體系框架中,成為這個框架的有機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像西醫般純粹的研究人體本身。 中醫更關注的是“象類”,或者說,將能相應的天地與人體內在功能歸為一類, 因此,天地氣變,同類的人體功能也會同頻相應。 當然,異類的功能也因生克關系而有相應的變化。 比如,體質熱底的人在夏天較常人難過,但在冬天卻比常人舒服,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嗎?這就是天人相應。 所以,黃帝內經就有《陰陽應象大論》 所以,不是“天人相應”荒謬,而是自以為科學理性的人,在不理解“天人相應”實質內涵的前提下,也不打算去理解,僅從自己的學識結構出發自以為是的去判斷這個命題的對錯。 這種態度,既不理性,也不科學,還妄談什么科學! END 朋友們在公眾號后臺詢問我的坐診地點,回答于下: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可網上預約(說明:是在醫院預約,不是私下找我預約) 2.正安中醫廣州花城店,預約電話40089850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