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中醫認為其本在于先天不足,臟腑虧虛,其標在于濕毒阻滯腸絡,稽留不去,息而成積。是故扶正固本之法為其治療之根本,但標實不除,無以固本?,F在手術治療以切除之法斬除標實,比中醫之解毒祛瘀散結來得直接痛快,但其傷及氣血,對本已虛損的正氣無異于雪上加霜。 余臨證二十余載,發現對此類患者,從脾論治每每奏效,今選驗案三則以饗同道。 病案一:患者吳××,男,71歲,2008年7月25日初診?;颊?007年9月29日在本院行直腸癌(mile’s)手術,術后病理檢查報告:直腸中分化腺癌,潰瘍型,3.5cm×3cm×1.5cm,癌腫浸潤至腸壁全層,浸潤黏膜肌層,LN(-)。術后予化療7個療程,CF+5-Fu+MMC方案,末次化療時間2008年7月19日,化療反應不明顯,白細胞稍有降低?,F患者直腸癌術后10個月余,化療后神疲乏力。 刻下:WBC 3.3×109/ml,神疲乏力,足酸軟,頭暈目糊,胃納欠佳,大便正常,小便尚調,夜寐尚安。舌質偏暗,舌苔薄膩,舌根白膩,脈細小滑。 證屬氣血兩虧,脾虛濕困。治擬健脾化濕,益氣養血。 方選六君子湯加減:蒼術、白術各9g,川厚樸9g,茯苓30g,澤瀉9g,青皮、陳皮各9g,姜半夏9g,太子參15g,生黃芪15g,車前子(包)15g,薏苡仁30g,佛手10g,砂仁、蔻仁各(后下)6g,木香6g,大棗30g,制首烏30g,制黃精10g,當歸12g,牛膝9g,土茯苓12g,仙鶴草15g。 服藥14貼后,患者WBC上升至5.5×109/ml,神疲乏力,足酸軟,頭暈好轉,但仍有目糊,胃納尚可,二便正常,夜寐一般,舌質偏暗,舌苔薄膩,脈細。證治同前,予前方去木香,加枸杞子9g,菊花9g。藥后神疲乏力,足酸軟,頭暈較前明顯好轉,目糊亦有改善。 按:如《靈樞·百病始生》中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該患者年逾七旬,肝腎不足,年老體虛,機體無力抗邪,復因體質因素,發為積聚,又因手術、化療,損傷機體氣血。腎為先天之本,腎不足則無以濡養脾土,故見胃納欠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氣血更加不足,氣血不足則無法濡養清竅,故見頭暈;肝開竅于目,肝不足則見目糊;時值長夏之際,濕邪較重,脾虛則濕邪困脾,脾主肌肉,故見神疲乏力,足酸軟;舌質偏暗,舌苔薄膩,舌根白膩,脈細小滑皆為脾虛濕困,氣血兩虧之佐證。 故用藥以健脾利濕,益氣養血為主,方用有健脾理氣功效的六君子湯為基礎方,加蒼術、厚樸、澤瀉、車前子以化長夏之濕;砂仁、蔻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當歸、黃芪合用組成當歸補血湯補益氣血;大棗、制首烏、制黃精、仙鶴草均為益氣補血之品,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其有升高白細胞之功效。 14劑藥后,患者神疲乏力、足酸軟、頭暈等癥狀好轉,胃納尚可,WBC升高至5.5×109/ml,故去掉善行脾胃氣滯之木香,加用枸杞、菊花以清肝明目,期以繼服,扶正抗邪,改善體質,減少腫瘤復發轉移,提高生活質量。 病案二:患者顧××,女,65歲,2008年9月24日初診。患者2005年8月在瑞金醫院行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后病理示:“右半結腸”腺癌,I級,潰瘍型,侵及黏膜下層, LN:0/7(+)。術后口服希羅達半年,有手足反應,每年復查腸鏡,于2006年、2008年分別發現乙狀結腸息肉和降結腸息肉,行電鏡下切除術,降結腸息肉術后病理示:黏膜慢性炎伴息肉狀化生。在瑞金醫院中醫治療至2008年6月。 近3個月來患者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日行5~6次,食后即瀉,不成形,便前無腹痛,汗出較多,口干喜飲,口氣較重,小便調,胃納可,夜寐可,舌質略暗,苔中厚膩略黃,脈沉細。 證屬脾胃受損,濕濁內蘊。治擬健脾化濕,活血軟堅。 方選平胃二陳合四神丸加減:蒼術12g,厚樸12g,薏苡仁30g,藿梗、蘇梗各15g,佛手9g,炒白術30g,懷山藥30g,煨葛根30g,煨木香9g,補骨脂9g,肉豆蒄9g,五味子6g,干姜3g,紅藤15g,敗醬草15g,秦皮10g,黃連6g,陳皮9g,姜半夏9g,連翹6g,大腹皮15g,澤瀉9g,車前子(包) 15g,生黃芪20g。 服藥7劑后,患者訴大便次數減少,日行3~4次,初始成形,口氣好轉,仍有口干喜飲,汗出,舌質略暗,苔中厚膩略黃。證情較前稍好轉,治療同前。前方去五味子,加姜竹茹6g,蘆根15g。服藥14劑后,大便成形,日行兩次,汗出減,稍有口干喜飲。后續予前法調治,2009年3月外院復查腸鏡示:右半結腸癌術后,慢性結腸炎,肛乳頭肥大,混合痔。大便調,唯有口干喜飲,舌暗好轉,苔中略厚、色白。 按:該患者術后反復出現結腸息肉,可歸于中醫學“積聚”范疇,如《靈樞·百病始生》中云:“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因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積聚的產生存在正虛邪實兩方面的原因,該患者經手術及化療后,正氣受損,不能抵御外邪,寒濕、熱毒等蘊結腸腑而至積聚復生?;颊呦⑷庖颜?,可謂去其實體之邪,仍需尋根治本,而泄瀉這一癥候正是其脾虛濕盛病之根源的體現。 如《景岳全書·泄瀉》中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今脾胃所傷,水谷不化為津而成其濕,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司,可導致泄瀉;濕郁日久,郁而化熱,濕熱內生,濕熱蘊結下注亦可致泄。該患者屬食后即瀉,如《時病論·食瀉》中云:“食瀉者,即胃瀉也。緣于脾為濕困,不能健運,陽明胃府,失其消化,是以食積太倉,遂成便瀉?!?/strong> 患者舌質略暗,苔中厚膩略黃,脈沉細亦可為佐證。治療上用蒼術、厚樸、薏苡仁、藿蘇梗、炒白術、懷山藥、葛根健脾化濕,考慮泄瀉日久傷及腎陽,加用少量補骨脂、肉豆蒄、五味子、干姜溫腎止瀉以扶正。患者病本在腸,腸乃傳化糟粕之所,邪易盤踞不去,且有積聚復生病史,故酌用紅藤、敗醬草等活血清熱解毒之品以祛邪。 復診患者癥狀好轉,說明辨證準確,投藥恰當,故續用治則,根據病情酌情加減藥物,患者癥狀明顯好轉。 病案三:患者周××,男,70歲,2008年7月4日初診。患者2007年12月在瑞金醫院行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術后病理診斷為乙狀結腸腺癌II級(浸潤型)浸潤至漿膜層,腫塊平面淋巴結0/4(-)。術后化療藥為口服希羅達,每日4片,共6個月。術后半年復查肝腎功能正常;CA199:9.78,CEA:2.73;B超示:脂肪肝,肝右葉實質性占位(血管瘤可能);腹部CT(-)。 刻下:左足浮腫,精神尚可,胃納一般,二便調暢,夜寐尚安,舌質略淡而暗,舌苔白膩,脈細軟。 證屬脾胃受損,濕濁內盛。治擬健脾、化濕、理氣。 方選二陳湯和六君子湯加減:蒼術12g,白術12g,厚樸12g,茯苓30g,青皮9g,陳皮9g,姜半夏9g,澤瀉9g,車前子15g,藿香15g,佩蘭15g,薏苡仁30g,懷山藥15g,太子參15g,黃芪30g,當歸12g,赤芍藥12g,白芍藥12g,半支蓮12g,藤梨根12g,鳳尾草12g,夏枯草6g。 服藥14劑后,患者左足浮腫較前明顯消退。但又出現齒齦疼痛,胸悶不舒,余無不適。舌略淡而暗,苔薄黃膩,脈細小滑。繼予健脾化濕,佐以清熱。前方懷山藥改為30g,加豬苓15g,全栝蔞30g,八月札6g。服藥14劑后,患者左足踝輕度浮腫,口臭齒齦疼痛已除,胸悶已解,胃納一般,二便調暢,夜寐尚安,舌苔薄膩,舌略淡而暗,舌邊齒印,脈細。 按:《景岳全書·積聚》謂:“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醫部全錄·飲食門》謂:“若稟受怯弱,饑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醒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滯……或泄或痢,久則積結為癥瘕。” 腸癌病因病機多因素體脾腎不足,或久病不愈或反復發作,而損脾及腎,濕熱火毒蘊結更盛,病情日趨惡化,或氣血雙虧,脾腎陽衰,虛實互見。 本病例為乙狀結腸癌術后患者,又經歷了規范的化學治療,以致正氣不足,脾胃虛損,水谷精微攝入后未能及時地運化輸布,以致所見水濕停滯之象,臨床可見浮腫,舌苔白膩,舌質略淡而暗,脈搏細軟。 腸癌患者大多都存在臟腑氣血虧虛,病變日久,虛弱更重。因虛致病,又因病致虛,形成惡性循環。由于病邪日久,耗精傷血,損及元氣;或腫瘤患者經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之后,正衰邪盛,機體抗癌能力降低,故采用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扶正與袪邪相結合的治療原則,調理臟腑功能,補氣養血,調動和增強機體內在的抗癌能力。 本病例以健脾化濕,理氣為法,方用二陳湯和六君子湯加減,取效后予以鞏固。 筆者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腸癌術后患者中醫辨證分型以虛證為主,其中又以脾虛氣滯證較多,出現諸如:神疲乏力、久瀉等證候。如《醫宗必讀》所云:“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機體陰陽失調,正氣不足,抗邪能力下降,若毒邪再次內蘊于腸道,則可進一步導致腸癌的復發。 因此,針對腸癌術后患者的體質特點,扶正健脾首當其沖。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氣血之鄉,脾病則百病叢生,脾氣虛弱,則濕濁停滯,精氣不能輸布。而腸為六腑之一,居于下焦,若正氣虧虛,飲食不節或不潔,飲食肥甘厚味等傷及脾胃,痰濕內生,毒邪蘊結,濕熱下注,腸絡瘀滯,則成積塊,可見脾氣虧虛是腸癌患者的重要病因之一,而經手術治療,患者氣血受損,脾虛難復,往往成病情遷延不愈之因。 總之,腸癌發病復雜,屬本虛標實之證,術后病程中多見虛實夾雜,臨床中難以單用某一證型來概括整個病程,故治療仍要謹守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可拘于一隅。 文章節選自:《診余心悟》上??茖W技術出版社,主編:朱抗美、蔣健,圖片來源于沙沙野網,由海上杏林尋珍編輯整理,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