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經常聽到“三皇五帝”這個詞語,但大家知道具體是哪三皇和哪五帝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三皇”有以下七種說法:1.《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地皇、泰皇;2.《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天皇、地皇、人皇;3.《風俗通義·皇霸篇》《春秋緯·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4.《白虎通·號):伏羲、神農、祝融;5.《通鑒外紀·引》:伏羲、神農、共工;6.《風俗通義·皇霸篇》引《禮緯·含文嘉》:燧人、伏羲、神農;7.《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以上諸說,尤以“伏羲、女媧、神農”的情況最為常見,亦合乎古史的發展脈絡。 ![]() “五帝”之說有五:1.《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2.《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四時紀》、《淮南子》: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3.《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少昊、顓頊、高辛、唐堯、帝舜;4.《皇王大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5.《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混元圣記》引梁武帝說:黃帝、少昊、帝嚳、帝摯、帝堯。至于“五帝”流傳最廣的無疑是《世本》、《大戴禮記》、《史五帝本紀》的觀點,幾成定論。 ![]() 徐旭生先生認為“五帝”之說主要有東西方兩大系統。東方的“五帝”說是齊魯學者從四代禮典中綜合而成的,最早載于《大戴禮記》;而西方的“五帝”說最先載于《呂氏春秋》,出現了太皞與少皞,這與秦原本系少皞之后使然。前者主要指前后相承的人帝,后者主要指分主五方的神帝。徐旭生先生所言是合乎實際的。我們一般所認識的東方太皞、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的說法是諸帝神話化的結果,而五方與五帝一開始并無明確的對應情況,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 “三皇五帝”之說并非于史固有,乃是周秦以降學者整齊歷史的結果。在周秦之際,“三皇五帝”說熾。其實“三皇五帝”的源流并不復雜,“三皇”的概念主要由“太一”等觀念推衍而出,而五帝”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戰國陰陽五行說的衍生。伏羲、女媧、神農或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都是古已有之的古帝。由于有了“三”和“五”概念的生發,后世學人便從諸古帝中納繹抉發,遂有了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換言之,先設想好了這八個位置,再從古史中去尋找人選,然后對號入座。 ![]() 各人有各自的人選,故說法多歧。沒有固定的程式,不同的說法也不妨礙我們對諸古帝的具體研究。所謂的序列排定充其量是人們的習慣性的稱述和追求理想數字的心理折射。太史公足跡遍及九州,令其疑惑的是,天南地北的耆老莫不稱述黃帝、堯、舜等上古諸帝的傳說。關于傳說時代最原始的史料都沒有明確提及上古諸帝的籍貫問題,而諸帝的籍貫在漢代之后歧說迭出。由于三皇五帝是華夏族的共同祖先,故其傳說流布甚廣。有關上古諸帝源自中原或西北的說法皆屬晚出,何況只是眾多歧說中的一種,故尚有商榷的余地。 ![]() 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所謂“虛”、“丘”的問題。在《左傳》等典籍中每每見到某某古帝之“虛(墟)”的記載。如《左傳·昭公十七年》云:“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與“虛(墟)”相近似的還有“丘”,如虞舜便生于姚丘。后世學者根據陳為太皞之墟,便認定太皞是陳地的部族首領;根據鄭地有祝融之墟,便判定祝融為鄭地的部族首領;根據衛地為顓頊之墟,便指出顓頊系衛地部族的首領;根據少皞之墟在魯地,便認為少皞乃東夷首領,不一而足。而從文獻所載的古史看,上古諸帝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虞朝世系的組成部分,不可能天南地北各自為政。 ![]() 良渚文化時期的土筑大祭臺便是“丘”或“虛”的原型,據董楚平先生的考證,良渚古城內的莫角山遺址實際上正是傳說中的昆侖墟。陳國為虞舜后裔所建,太像(伏羲)又是虞舜的先祖,故陳地有太皞之墟;少皞后裔的一支爽鳩氏始居魯地,而少皞沒有融入華夏族主流的后裔也大多分布在海岱地區,故魯地有少皞之墟;衛地的顓頊之墟、鄭地的祝融之墟等也是同樣的道理。以子孫的居地來判定先祖的地望是不可取的,如少像的后裔分布西達秦隴,東瀕大海,何其廣袤也!故我們并不能以“丘”或“虛”來判定上古某帝的地望。 ![]() 那么我們在探討三皇五帝的籍貫時到底應從什么角度切入呢?從上古諸帝的文化屬性。后世涌現的異說大多是附會的結果,如太史公所言,西漢時期已經出現這種紛雜的局面。而文獻尤其是最原始的文獻中所記載的與諸帝相關的文化現象卻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文化屬性通過考古學和文獻學手段互證之后,將更具可信度。如與古帝相關的圖騰信息,因為東南地區的主圖騰為鳥,副圖騰為龍蛇,若有文獻透露出的古帝文化信息與之相吻合固然可以提供可資參考的證據;又如與古帝地望相關的古地名,若能追本溯源尋繹其源頭,也將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再如某古帝名諱的語言特征,也能透射出一定的信息量,等等。 ![]() 諸如此類,都是我們在論證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每個古帝文獻資料保存情況不同,通過文獻的爬梳,古史中的“三皇五帝”大多乃是歷史中確實存在的古帝王。中國傳說時代的歷史并非神話歷史化的結果,事實恰恰相反,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古帝神跡大多是歷史神話化的結果。對于這些古帝王,我們不能也無法對文獻所載的各古帝事跡采取一一坐實的態度。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完全可以從傳說中提取真實的內核,至少,我們可以通過文獻與考古實證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大體描畫出諸帝活動的大致范圍。 ![]() 關于諸古帝地望的確切說法大多晚出,由于年代湮遠和后人附會,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這些記載的參考價值。而文獻關于古帝身上所負載的文化特征卻是雖經歷史淘洗而客觀存在的,這便成為我們研究各古帝的主要出發點和憑據。證明任何一個古帝的地望都需要足夠的已知條件,才能得出結論。由于史料闕如,已知條件十分有限。然而在有限的文獻材料中卻透露出充分的信息,尤其是與古帝相關的文化特征。只有挖掘出現有材料的隱含信息,輔以考古學的材料,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