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同一個班級的孩子有的品學兼優,而有的讓老師操心、令父母擔憂?很多人會說先天素質差異。是的,有先天差異,但孩子的成長重在引導,重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這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相信大家認同這一點:家風較好,家長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家庭,孩子一般喜歡看書;而家開賭場,家長劣習較多的家庭,孩子很可能厭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家長的美好愿望。但很多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有的雖然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去教孩子。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過高要求現象非常突出。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為此,在2019全國教育工作會上,教育部再次發聲:必須強化家庭教育,下一段落為教育部長陳寶生原原話: 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視起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第一個環節。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無論何時,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把家長引導和培育成立德樹人的一支有生力量。要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家庭教育專業性強,需要科學系統的指導,今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和家庭教育學校指導手冊,針對不同學齡段設置課程、開發教材、舉辦活動,引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家庭教育的重點是通過言傳身教給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課。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是第一責任人,要進一步強化家長尤其是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家長的監護和教育主體責任,引導家長承擔好法定的養育和教育責任。 家庭教育應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教育,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與孩子的交流互動、對小孩的激勵引導,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和立德樹人奠定堅實基礎。生活教育本應是父母們最擅長最便捷的教育,也是未成年人最需要最受益的教育。但卻被眾多家長所忽視,因此家庭教育亟須推進立法。既要厘清政府主導家庭教育的責任,也要厘清父母作為監護人的主體責任。 在家庭教育上,我們絕不能做三不管家長,孩子是家長的希望,家長有養育責任,更應盡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家庭不僅是生活的場所,更應是一個快樂的課堂。在家庭教育上,我們也不能只當經驗型家長,當今孩子理想中的“現代母親”形象是“懂一點電腦,化一點淡妝,少一點說教,露出一點笑容,多給一點空間,有氣質,愛學習,像個朋友一樣”。為縮小父母與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的形象差距,家長也要加強學習,要做學習型家長,盡量成為智慧型家長。 “夜郎人文”分享家庭教育“十多十少”,愿對大家有所幫助: 多鼓勵贊美孩子,少指責埋怨孩子; 多用行動去影響孩子,少用言詞說教孩子; 多聆聽孩子的心聲,少些急于評斷孩子; 多去發現孩子興趣愛好,少對孩子提自己的要求; 多些與孩子平等溝通,少些居高臨下的指使孩子; 多用心去陪伴孩子,少一點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多些自己情緒的控制,少些家庭打鬧對罵; 多與愛人交流溝通,少些家庭冷戰; 多與孩子談人生,少與孩子提分數; 多為孩子行善積德。少用劣習影響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