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 楊時(1053—1135),福建將樂人,北宋學者。字中立,號龜山。熙寧九年(1076)中進士,此時他才二十三歲。 朝廷讓楊時當官,他婉謝不赴,潛心求師深造。先是到潁昌(今河南許昌)師從理學家程顥深研孔孟絕學。后來,程顥去世,他又到洛陽師從顥弟程頤。求師第一天,楊時和他的同鄉好友游酢一起去拜見程頤,正碰上他坐著小睡,他們怕驚動老師,便站在門外等待。到程頤醒來,門外的大雪已下得一尺多深。這個“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是這么來的。楊時為做學問,杜門不仕達十余年。這之后,他先后“歷知瀏陽、馀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楊時是宋政和二年(1112)被任命當蕭山縣令的。此時,年已“望六”(59歲)的他,不僅早已是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二程”洛學的知名傳人,而且已有多年主持縣政的實踐經驗。他奉調告別馀杭,和友人“持杯擘蟹”餞別后,即到蕭山履任。在《過錢塘江遇潮》一詩中,他記述了目睹“銀潢翻空際天白,鯤怒鵬騫海波擊。湧云噫氣聲怒號,萬馬馳車隨霹靂”的涌潮奇觀,退潮后,渡船抵達南岸蕭山;親歷怒濤過后的一江之渡,使他憬悟到“人生觸處有萬險,豈必此地多風濤。”他在詩中自勵:“愿言夷險不須問,莫負對酒持霜螯?!?/strong>他對迎戰困難有充分準備,決心到蕭山任所后好好有一番作為。 在蕭山任內,楊時關心民瘼,倡導勤業,公正廉明,裁決如流,得到百姓好評。而他在蕭山“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并被載入史冊的,主要是他在任內辦了兩件大事。 修筑湘湖 湘湖的前身西城湖,原先是個和錢塘江相通的澙湖,湖水略咸,不宜灌溉和飲用,且湖體很不穩定,時溢時涸,一些私占濫墾形成的湖畔“黑田”,土質瘠薄,收成極差,而湖民為此糾葛不斷。筑堤治湖,縣民早有強烈訴求。早在宋神宗時,朝廷就準奏頒諭,許可筑湖。由于多種矛盾交織,實施不易,幾任縣令一直拖著不辦。楊時到任后沒幾天,他就把筑湖這件事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他“集耆老會議”躬歷其所、制訂了“度地筑堤”計劃,研究并推出了“均稅于得利田”和“以工代稅”的辦法,在經過宣傳、“民樂從之”的基礎上,按計劃于當年動工筑堤。共組織沿湖九鄉民工近萬人,“就其形勢,傍山為湖,其無山可依者,筑土為塘,分設穴口十有八處,以司啟閉”;湖筑成后,周八十余里,水面約二千頃,“蓄水溉崇化等九鄉田十四萬六千八百余畝?!睔v一年零七個月竣工。原先那個湖水略咸的西城湖,終于被改造成了錢塘江南岸一個比當時西湖還大的淡水湖,成為一個惠及萬民的蓄泄灌溉之湖、魚莼豐饒之湖、供人游弋之湖。 1925年繪制古湘湖圖 新湖筑成后,楊時非常高興。由于白天處理政務、講學,一時忙不過來,他就安排在夜間浮舟游觀。他在船中看湖、觀山,仰望星空,暮靄見歸鴉,深夜聞落雁,和山水煙嵐零距離接觸。夜沉了,就干脆泊船于近荒坡之岸歇宿。有《新湖夜行》記其事: 平湖靜無瀾,天容水中煥。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漢。 煙昏山光淡,桅動林鴉散。 夜深宿荒陂,獨與雁為伴。 夜晚視野不寬,他還要騁目眺望一下整個湘湖。于是,在一個下午,他登臨望湖樓。那時,太陽尚未西墜,一彎新月(玉鉤)早已東升,夕暉照耀下的湖光波影,甚至折射到了望湖樓樓頂的檐上。他凝視著瀲滟湖面,詩興頓發,作《望湖樓晚眺》: 斜日侵簾上玉鉤,檐花飛動錦紋浮。 湖光寫出千峰秀,天影融成十里秋。 翠鷸翻風窺淺水,片云隨意入滄州。 留連更待東窗月,注目晴空獨倚樓。 楊時筑湖,在蕭山廣為人知。不少蕭山老人,包括好些讀書不多的老農民,他們沒有見過摸過《康熙字典》,卻口口相傳,曉得“‘湘湖’是上了《康熙字典》的”。他們沒有讀過宋史,甚至也沒有翻閱過縣志,卻曉得“湘湖是宋朝當過蕭山縣官的楊時發心造的”??梢姡瑮顣r筑(湘)湖在蕭山人中知曉率之高。然而,對于楊時在蕭山辦過的另一件事,蕭山人的知曉率就相對要低得多。這并不奇怪,因為這是一樁渺渺遠去的史事,史書雖不乏記載,但它在今日蕭山已罕有蹤跡可尋了。 湘湖荷塘小景 傅金祥攝 廣興儒學 楊時到蕭山上任之前,“程門立雪”的故事早就傳遍全國,他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他一到蕭山履職,四方之士慕名前來從學的絡繹不絕,到蕭山來從學楊時的弟子達千馀人。他來者不拒,熱情講學。在此期間,他選了《尚書》《論語》《孟子》和《詩經》等經典著作中一些他認為最重要的論點,寫了一系列提綱挈領、類似“語錄”解析的《經筵講義》,如他講《孟子》,就有《巧言令色章》《吾日三省吾身章》《道千乘之國章》《君子不重則不威章》《貧而無諂章》等講義,一講接一講地講授。他注重聯系時事,溫故而不泥古,把對古典的文本詮釋與研析孔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學命題結合起來,在當時儒界,可謂耳目一新。 楊時有個福建同鄉羅從彥,原來他們并不認識。羅在廣東博羅縣當主簿。當他得知楊時為蕭山縣令并正在蕭山講學的消息后,“慨然慕之”“徒步往學”,不遠千里從廣東趕到蕭山從學。羅從彥經過聽講,和楊時切磋論道,兩人都發現,他們真正是志同道合。從彥說:“我如果不到這里來,就有可能虛度一生哩!”結業后,羅從彥成了道南理學的主要傳人之一。所以《宋史》載:“道南之派實肇始于蕭山,蓋自游定夫(游酢)、楊中立(楊時)先后官此,而羅從彥又從而學焉?!?/p> 楊時傳道 楊時在蕭山任職時間不算長,首尾才三個年頭,但他政績斐然,口碑極佳。筑湖、興學兩件大事永載史冊。離開蕭山后,他一度被任命荊州教授,后官至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辭官告老后,優游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卒年八十有三。 為紀念楊時,明成化三年(1467),蕭山縣令竇昱在蕭然山西北麓的德惠寺之旁建造了一座“道南書院”,正廳豎楊靖文公之位的神牌。書院為四合院式,大門對湘湖,除門廳、正廳外,左右廂房可供讀書、 弈棋,以彰當時四方學者從學之跡。明代蕭山八景之一的“書院遺香”,指的就是道南書院,惜在清末毀圮。 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原名《多有惠政的楊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