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
看以前的醫學文稿和數據說:感冒都是三陽,三陰病都很少遇到…… 這些年,人類的確是墮落了,感冒后陰證的人多了。 我想,有些老醫生,過去有一些治病的習慣,可能會一直保持到今天, 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就不會治現在的感冒了。
在以往的概念中,三陰證似乎都是危急重病,會死人的。 比如少陰病,病在心腎,理論上,是隨時會心衰或腎衰的, 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一個人,或者正在往這條路上走的一個人, 怎么用藥呢? 是快速截斷,趕緊回頭,別再繼續往前走了? 還是慢慢來,慢點走,走不動了再掉頭呢? 兩種做法可能都對,都有道理,仲圣選擇的是果斷下手,截斷停留馬上回頭。 所以,就有了麻附辛結構的一路藥方。 所以,如果剛開始麻附辛證,拖一拖緩一緩,麻附辛就不再那么好效了。
【桂11-21/宋300】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藥方】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剛得少陰病,理論上是燒不起來的, 話說,這個人現在剛得上反而發起燒來了,
只是,【始得之,反發熱】這個辨證點在臨床上不好用。 有發燒的例外,如真武湯、四逆湯,也是會發燒的。 【脈沉者】,脈比正常情況更沉一些、更弱一些。(會欲絕嗎?) 不過,也沒有什么確定的脈象,有尺脈大浮的,也有尺脈大沉大弱的。 如果感冒了,尺脈比正常人沉或浮,大致都是少陰,常常是麻附辛或真武湯。 【方劑結構】 麻黃是外發的,附子是補陽的,細辛是通經驅寒的。 哪里有水,水里還有寒氣,細辛就可以逼散這寒氣。 與水氣相關的經,一個是少陰經,一個是太陽經, 通常用細辛作少陰經引經藥,不會用細辛作太陽經引經藥, 細辛為往里的附子與往外的麻黃搭建一個橋梁。 在里面時,要用附子補陽, 附子補了陽氣之后,邪氣、寒氣還沒有辦法到外面, 就交給細辛,細辛負責把邪氣、寒氣逼到表面, 走到最表面時,麻黃就可以把邪氣推出去。
按仲圣意思,發熱且脈沉,身體亢奮、緊張,血壓也掉下來了,心腎都衰弱了。 附子是一個可以強心強腎但會降血壓的藥, 這種情況下,只給附子不一定行,血壓不能再低下去了。 麻黃發邪氣,對心腎不太好,但可以升血壓, 這兩正好是一個翹翹板,針對反發熱.脈沉這個脈證狀態, 麻黃附子同用就很有意義了。
有人說太陽篇麻黃湯,是一個能寒到你出汗的大寒藥, 從藥性方面,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咳嗽氣喘之類的,也有給麻附辛的可能; 因為可以調血壓,雖然高血壓往往不會用麻附辛,但低血壓常用麻附辛。 低血壓也可能會牽涉到嗜睡癥(少陰病但欲寐),通常也是用麻附辛。 麻黃二,附子一枚,細辛二,漢代度量的一枚附子大概有3-4兩重。 所以,麻附辛的用量比例是1: 1.5-2:1,附子比麻黃、細辛多。 2:1:2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沒有用呢? 也有用,但它沒有效時,加大附子量后,又有效了。 麻黃細辛都是可能會傷元氣的,附子少了,吃麻附辛,人反而會虛掉。 2:1:2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愛困、小便尿不出來等是可以的, 但拿它治喉嚨痛,就不能保證效果了。 小便尿不出來,麻黃就可以發動, 喉嚨、扁桃腺爛掉,是少陰區塊能量不足,附子一定要出頭才行。 可以加黃芩、黃連反佐,甚至只要是清熱的藥片就行,反正只需要加一點點, 半個鐘頭一個鐘頭的吃一次,像打點滴樣, 如果扁桃腺還沒真的爛掉、死透,差不多在四個鐘頭里,喉嚨痛就會緩解消失。 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4小時內)修復的話,扁桃腺爛開了,就比較難了。 少陰篇有好多方子是可以治療喉嚨痛的, 但無論再怎么好用,都要先治好少陰病,才能夠用這些方子。 不然,少陰病本身還沒有好,單治一個喉嚨痛、扁桃腺,效果不會好到哪兒。 本經里,細辛通九竅,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于是通九竅的專病專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個臨床可以“濫用”的方子, 成都某位醫生,幾乎不管什么病人都給麻附辛,吃了都好。 他以脈定,只要覺得這個人尺脈虛,就開麻附辛,就這么簡單。 這有沒有道理? 現在的人感冒,乍看是太陽病其實也可以麻附辛。 有兩種狀況的感冒,可以直接用麻附辛: 1、感冒了什么癥狀都沒有,只是流清鼻涕,這時候馬上吃麻附辛, 陽氣通上來了就不一定要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了。 2、一感冒立刻就腰酸腰痛,貌似腰也直不起來了,這也是直攻少陰了。
麻附辛與扁桃腺發炎 喉嚨痛有實熱的,像麻杏甘石湯證、銀翹散證……
右寸上焦脈跳得比平常有力、兇猛,就是有實熱,這不屬少陰算溫病也行。 陰證尤其少陰病,扁桃腺常常爛掉,陰證脈是沉細的,但喉嚨痛得不得了, 三陰經都走喉嚨,肝、脾、腎經在支撐人的喉嚨, 而最關系到扁桃腺的,就是少陰腎經。 所以,當少陰腎經受邪,扁桃腺的生命能就會被切斷; 扁桃腺失去抵抗力了,細菌就會亂繁殖,扁桃腺就會痛得要死,甚至爛掉, 看似實熱、發炎,其實是少陰經斷電,當然要用疏通少陰的藥。 所以,如果扁桃腺痛得不得了,脈又偏沉細,就要想到從少陰治。 當然,這種情況下,可以用一點寒涼藥反佐, 如,喉嚨剛開始痛的時候, 用附子細辛加點黃芩、黃連【附辛芩連湯】,沒麻黃也不要緊,至少治到扁桃腺。 效果好不好呢?一開始痛就馬上把脈確認立刻吃藥,通常很有效。 一感冒就扁桃腺發炎,這是麻附辛的主要用途。 麻黃附子甘草湯 【桂11-22/宋301】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湯方】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個麻附甘,在《金匱要略》里叫作麻黃附子湯。 如果要治感冒,有沒有機會用到麻附甘呢? 通常順手就是麻附辛,麻附甘治感冒似乎沒什么效力。
細辛這味藥很奇怪,如果冠心病用了麻附辛,會引發心絞痛, 用了細辛,心會更虛一點。 所以,如果已經拖了一個病程,仍舊用細辛,可能會傷心陽, 如此,當然要去掉細辛了。 此條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附辛條文是【始得之】, 好些麻附辛是剛得的那一瞬間,覺得不對勁的時候用的方子。 已經得了,拖著拖著,可能都2-3天了, 身體可能會更虛弱一點了,體力已經比剛得病的時候更差了, 這時,應該去掉細辛、換上甘草,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會溫和一些; 仲圣說了,2-3天而已,就算是少陰病,也沒那么深入,可以用一點點汗法把邪推出去。 所以,吃了麻附甘,反而更容易出汗;【能發汗嗎?】 按理說,如果是汗解,會傷陽,人會更虛; 而尿解不會讓人虛,因為尿解的氣化比較完整,不會傷及陽氣。 吃了麻附辛反而不太出汗,大概是麻附辛尿解了。 所以,為什么比較虛的人要用麻附甘?細辛跟甘草的差異到底在哪里? 只能這樣理解: 有心臟病、氣虛的,用麻附甘,其他就用麻附辛。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者,屬少陰為石水;沉遲者,屬少陰為正水;浮而惡風者,為風水,屬太陽;浮而不惡風者,為皮水,屬太陽。虛腫者,屬氣分,發其汗即已;脈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脈浮者,麻黃加術湯主之。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金匱.水氣病14-26】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一個人開始水腫的時候……如西醫的急性腎臟炎什么的, 那種急性的忽然來的水腫,可以算到感冒里; 有邪氣干擾腎臟了,那就把腎臟里的寒邪發出去的同時補腎陽。 如果脈比較浮,那是屬于太陽病; 如果脈比較沉的,那就是少陰病,把少陰區塊的邪氣發出,腎臟炎、水腫就可以治好。 桂本的麻附甘與《傷寒》麻附甘是一樣的, 但《金匱》麻黃附子湯不一樣了,金匱麻黃附子湯里,麻黃用到三兩, 所以,如果用金匱麻附甘退水腫,最好再加1-2個辨證點: 1、脈沉。2、上焦水腫(會發汗而好的水腫,是從臉開始的) 吃了麻附甘后,先出一點點的汗后就一直小便,是那種一半汗解、一半尿解的表現。
腎陽虛受風邪,造成腎臟泌尿機能病變的醫案, 吳鞠通有一個醫案: 一個醫生治水腫,麻黃放八分,附子放一錢, 因為怕病人虛,所以附子放得比麻黃多; 又怕藥太猛,所以甘草放一錢兩分,又比這麻附都多,結果吃了后一點效果都沒有。
我想,這個病案的藥量加重十倍大概會有效。 在溫病流行的時代,他們都覺得傷寒里的藥太過量。 吳鞠通怎么開? 麻黃二兩,讓麻黃出頭比附子多;附子比麻黃少四錢,開一兩六; 甘草比附子少開一兩二。 分十次喝(其實他開的量也不重),喝了一次,水就退了。 他就說:看,這個藥,你得把汗發出來才行。 汗發不出來的話,邪氣沒有出路,反而不好。 如果以他的醫案做界定的話,既然用麻黃劑治水腫, 發一點汗反而有效,不一定要要求完全從尿解。 當然,這個人急性腎炎, 如果水腫,脈浮緊、無汗、人怕冷、裹棉被,那應該用麻黃湯, 如果有汗,就用桂枝附子湯(主證也掛到了小便不利)。
通經與通竅的麻附辛 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還是有相當曖昧的地方。 比如說:家里沒有麻附辛,要不然吃點真武湯看看。結果也好了。 那這個方存在的意義在哪里?不可替代的地方是? 扁桃腺開始刺痛,立刻吃麻附辛,那肯定是麻附辛快速有效,真武湯有效但慢。 醫家注解麻附辛湯時,說這個湯治少陰經病,或是治太少兩感, 就是太陽剛陷進少陰,一半在表一半在里。 一個太陽病感冒,把到脈浮,要去買桂枝湯時,再確認一下, 可能脈已經沉下去了,這時候,麻附辛很有用。 感冒了,別的癥狀都沒有,就是尿不出來。 小便難(并不一定會很清楚地感覺小便淋澀),如因尿道發炎,那是另外的醫法, 這里是會讓你莫名其妙地:怎么比平時上廁所少甚至不用去廁所了。 這種表現的少陰病,如果到西醫那,可能就會是急性腎炎什么的。 中醫這里,就是少陰初感,立刻發生,馬上醫好。 麻附辛關系到邪氣傷了腎的泌尿機能, 標準的少陰病是處理腎臟的內分泌部分; 關系到腎臟泌尿部分,往往是太陽病,或所謂太陽少陰之間的太少兩感。 腎臟忽然發生絞痛,也可以用麻附辛治療。 麻附辛的尿不通,可以是腎炎小便澀感,但通常是沒有尿液。
少陰病剛開始時,身體癥狀都不怎么明顯的。 如真武湯證剛開始,只是覺得沒什么干勁。 麻附辛剛開始,可能就是鼻子一整天都不太通了或一整天都沒小便了。 又沒水腫,但吃了麻附辛后,小便來了,突然就一直跑廁所。
麻附辛或麻附甘,條文與臨床,都不牽涉到下利。如果有下利,可能要想到真武湯; 若有下利清谷,那就要用到四逆湯,或可能是白通湯。 一旦有肚子痛,拉肚子時,那就更不是麻附辛結構的范圍了。 細辛是通九竅藥,凡竅不通就可以用。 通鼻涕,通尿,男子不射精,女子經閉,也是麻黃附子兩味調自律神經; 細辛有鉆通與驅寒效果,臨床上沒明顯辨證點的, 比如,坐骨神經痛,也常用麻附辛合芍藥甘草湯。 坐骨神經痛了,到底要用麻附辛?陽和湯?還是當歸四逆? 先抓一下主證,如果沒有主證可抓,那憑直覺給麻附辛。 帶狀皰疹的疹可能已經好了,但后遺在神經上的痛點,要用麻附辛把它推出去。 皮膚顏色比較晦暗,人鈍鈍的,感覺行動不太平衡, 皮膚有些粗糙麻木,好像沒什么知覺; 這種皮膚鈍鈍、人鈍鈍的,也是用麻附辛通竅。 當然,各種鼻病,都掛上麻附辛,效果比較好。 受寒后,忽然瞎掉、忽然聾掉、忽然啞掉,或是吹了冷風牙痛, 這一類九竅受風寒塞住的,都是麻附辛。 九竅一起受風或七竅一起受風呢? 有人是眼睛鼻子耳朵全部一起在發癢,七竅一齊發癢也是用麻附辛。 這些,都是參考辨證點,仲圣給的辨證點就是感冒。 牙齦出血,甚至牙痛,有時也可以用麻附辛驅寒。 麻附辛的頭痛跟吳茱萸湯的頭痛不一樣, 吳茱萸湯頭痛是痛到煩、痛到惡心、痛到想撞墻,有可能并不是很痛,只是受不了而已。 麻附辛的頭痛,是冷氣鉆到腦子里,腦冷,頭痛如劈,不會煩,但劇痛時痛到嚇你一跳。 腦也好,腎也好,腰也好,在某種程度是連屬的。 所以,如果腰痛是不能轉身的那種,可以用麻附辛把寒氣逼出去, 若要加味,就加點川烏、干姜、延胡索之類。 當然,這不是很標準的麻附辛湯證,是推擴使用。 如果不是腰,而是手腳、肩膀有扯痛感,那是當歸四逆湯。 因為麻附辛是一個比較偏“急性“腎病的湯證, 身體常發冷的人,皮膚都是微微浮腫的,也可以用麻附辛,還可以加點知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