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貞。 乾是一卦之名,為六十四卦第一卦,元亨利貞是卦辭,相傳為文王所系之辭。元就是大,亨就是亨通,(高亨先生認為亨是祭祀之一種,就是元亨就是大的享祭。)利就是利益,貞是守正之意。(高亨先生認為貞是占問之意)總起來說,占問者遇到乾卦,乃是大為亨通,但固守正道行事才能得到大的利益。(或以高亨先生解釋,占問遇到乾卦,適合舉行大的享祭儀式,乃是有利之占問,這兩種說法均通。) 初九:潛龍勿用。 潛龍勿用是爻辭,相傳是周公所系之辭,以斷一爻吉兇,故而稱為爻辭。周易上古之時為卜筮之書,占到某爻為變爻時,需以本爻爻辭來斷定吉兇,指導下一步的行動。因畫卦之時自下而上,因此最下爻稱為初爻,—這個符號為陽爻符號,--這個符號為陰爻符號,在易經之中,以九代表陽爻,六代表陰爻,因此爻為陽爻,又在最下,故稱初九。其他諸爻仿此類推,唯獨第六爻統稱上爻。 因龍為陽物,變化莫測,乾卦為天,所以六爻都有龍象。潛龍乃藏于深淵之龍,勿用不是不用,乃是待時而動之意。易經不同于別的經典,它講究一個變字,所以系辭說不可為典要。如占卦遇乾卦初爻動,以潛龍勿用斷之,在當權者當傳位與人,在管理者當隱忍待時,在讀書人則靜而修身,在賢人則應當獨善其身,在商人應當待價而沽,在婚姻應當延期,在戰陣應當按兵不動。萬事萬物莫不皆然,否則易經只有三百八十四爻,如何能夠彌綸天地之道?所以占問遇到每一爻動都要結合自身所問,從實際出發推測,故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以易經爻位而論,初爻,三爻、五爻,為陽爻,二爻、四爻、上爻為陰爻,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為得位,反之為失位。九二是以陽爻居陰位,但因為乾卦六爻全陽,剛健中正,因而也不失其正。六爻之中,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均為對應之爻。九二爻的對應之爻九五居于天子之位,所以說九二爻為利見大人。也是占卜家所說利見貴人之意。九二爻辭第一個見字是出現之意,龍比喻學易之君子。當從潛藏隱伏的狀態中出現,如龍出現在大地之上,第二個見字是求見之意,得遇九五爻之貴人。易經六爻之中,二爻為下卦之中位,五爻為上卦之中位。故而九二爻是陽剛而中正,君子如果有陽剛中正之德才能得到爻辭所說的吉兆。即所謂“有是德方有是占”故而有人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因此強盜、貪官之類用易經占卜前程,屢試不靈,便是無德之人,陰邪之事,天所不佑。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此處君子指占問之人或學易之人。以六畫卦而言,初爻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此為天地人三才之道也。九三爻以乾德而居于人道,所以稱為君子。君子終日精進不息,日夜常懷憂懼之心,雖有危厲,終必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龍在淵中,躍躍欲試,自然無害。九四爻若變,上卦由乾卦變巽卦,據說卦:巽為進退、為不果。又四爻臨近九五天子之位,是多懼之地,故而欲進未定。九四是陽爻居于陰位,陽爻為剛健進取,居于陰位又猶豫不決,故而用個“或”字。九四爻在上下卦交接之位,具體為上卦之下,可比喻為改革之際。占問之人若遇乾卦九四爻動,當審時度勢,可進則進,不可進則止,小試身手,當無咎害。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五爻為天子之位。古時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即是從乾卦九五爻爻辭而來。此處說利見大人,可比喻為天子遇到賢臣,此賢臣為應爻九二。如歷史上堯帝見舜、周文王遇姜子牙、漢高祖遇張良、劉備遇諸葛亮、都是這一類的利見大人。九五為陽爻有剛健之德在五位為陽位,又居于上爻之中,正可謂中正之位。以圣人之德居于天子之位,下應九二,必有賢臣扶保社稷,如果天子無德,占到此爻也未必能利見大人。所謂有德有位才是九五之尊。 上九。亢龍有悔。 上爻即一卦最上一爻。易經講陰陽之理,陰陽到極處必變。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消息盈虛,此乃自然之理。龍之為物,起初潛藏于深淵之中,繼而出現于大地之上,繼而騰躍,終則飛升九天之上,到一定之時又重新蟄伏潛入深淵。這才是知進知退,變化莫測。所謂亢龍,則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結果必然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有人以為這是周易作者教人占卦體例。不算爻辭。也有一說認為占卦之時遇到乾卦六爻全變,則用用九爻辭斷之。南懷瑾先生說群龍無首教人不可處處做首領,凡事艱辛奮斗而又功成身退,乃是大吉。此說甚為有理。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彖辭以斷一卦吉兇。相傳彖是一種形象像豬的猛獸,牙齒可以咬斷鋼鐵,取其斬釘截鐵之意,所以彖辭就是代表對一卦總的判斷。 乾為天道,這個創始的功能太偉大了。乾陽的創始功能太偉大了,萬物都依賴它才開始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乃至能統御天體。行云布雨,各類事物才流變化生出各自的形體;貫通大明的終始,六個時位才得以形成;按時乘駕著六條飛龍統御天體的運行。乾道運行造成各種變化,萬物才能夠獲得相宜的性命。常保永聚乾陽賦予的元氣處于大的和諧狀態中就是“利貞”。乾陽首先創生出眾物,萬國都得到安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象也是易傳,用以解經。象可分為大象、小象,大象解釋卦辭,小象解釋爻辭,都用“象曰”標目。除乾卦外,大象附在卦辭的彖傳之后,小象附在爻辭之后。人們習慣上把它稱作象辭,以上幾句就是乾卦的大象。“天行健”意為天的運行剛健不息。這是說明乾卦由上下兩個三爻的乾卦組成,乾為天,乾為健,卦象顯示出的意義就是天運行剛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說君子要效法天剛健運行的特性,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天的剛健,主要體現在永無止息的運動上,日出月落,冬去春來,這種運動不止的永恒性就是剛健。君子從中受到啟示,也要使自己的行為永不停步、進取不止。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成為寶貴民族文化遺產,至今為人所稱道。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這一段就是乾卦的小象辭。小象辭解釋爻的取象,一般是從爻象變化中說明爻辭,有時也兼釋詞義。初九爻辭“潛龍勿用”,是因為這個陽爻在全卦的最下位;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因為恩德施及普遍;九三爻辭“終日乾乾”,是因為在道上反復;九四爻辭“或躍在淵”,是因為躍進沒有咎害;九五爻辭“飛龍在天”,是因為大人在興旺時期;上九爻辭“尤龍有悔”,是因為盈滿不能久保;天的德行不能為首。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元是仁善之首,亨是完美的薈萃,利是得宜的和諧,貞是事物的骨干。君子體仁善而行,足以為人之長;完美薈萃就足以合禮;利益萬物就足以諧合道義;堅貞強固就足以干成事業。君子要推行乾陽這四種品德,所以說“乾,元亨利貞”。 以上是文言的第一段,乾文言可分為七段。第一段說明乾卦卦辭運用于社會方面的意義,尤其是在道德修養方面給人的啟示。文言也屬易傳,只在乾坤兩卦里有。以上這段話《左傳·襄公九年》有記載。襄公的祖母穆姜與僑如私通,還要妄自廢立,去掉該立的成公,立她的情人。陰謀沒有得逞,被趕到東宮去住。她想看看吉兇,請太史占了一卦,得的是艮之隨,就是艮卦只有第二爻未變,其他五爻都是變爻。太史說:“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然固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子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當年穆姜就死在了東宮。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問:初九爻辭“潛龍勿用”說的是什么意思?孔子答道:是說具有龍那樣的道德而又隱遁起來的人。他的道德不會因世俗的影響而改變,也不去爭逐成就世俗的功名,從社會中隱退出來也不為此而苦悶,不被社會承認也不因此愁悶。社會樂于接受自己的主張,就把自己的主張推行于世;不樂于接受自己的主張,就離開隱遁起來。反正自己的道德是堅定而不能動搖的,這就是潛龍對人顯示的社會意義。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問: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講的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說:這是指具有龍那樣的道德而又能保持中正的人。日常說話能守信用,日常辦事能謹慎虔敬,防止邪惡的侵入,內心保持永久的誠意,對社會有貢獻而又不去自我顯示夸耀,道德博大又能感化世人。《易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君王的道德啊。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問: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說:這是說君子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努力樹立自己的功業。保持忠誠信實,是用以提高道德修養;說話講求言辭的合宜,內心樹立誠意,用以立定功業。知道時勢會有機遇到來,就努力促使它到來,這就可以說懂得幾微而具有先見之明了。知道時勢會這樣終止,就適可而止,這樣就可以說是懂得什么是義而能相宜行事了。因此,處在上位不會驕矜,處在下位不會憂慮。所以能自強不息,按所處的時勢條件不斷警省自己,那樣即使是有危險也不會有咎害。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問:九四爻辭說“或躍在淵,無咎”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說:或躍上去或退下來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上去下來都不是出于邪惡的動機。前進也好,后退也好,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但進退都不會離開自己的群類。君子提高道德修養、建立功業,總是想不錯過時機,所以不會有咎害。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問: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說:聲律相同就會發生共鳴,氣息相同就會互相吸引。在平的地面上,水會向濕處流;同樣可以燃燒的東西,火會撲向干燥的地方;云總是隨著龍,風總是跟著虎;圣人興起,萬物自然而然愿意看到他。以天為本的事物會親近天,以地為本的事物會親近地。萬物都是這樣,各自隨從它自己的群類。這里主要講的是萬事萬物之間的感應。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問:上九爻辭說“亢龍有悔”是什么意思?孔子答道:正如尊貴卻沒有職位,高高在上卻失去了民眾,下面有賢明的人卻得不到輔助,因此動一動就會有憂悔。 以上是文言第二段,講人應當從乾卦各爻中學習那些內容。此處文章為問答對話體。屈原的《漁父》、揚雄的《法言》或許都受此影響。有人說文言不是孔子所作,我認為文言即便不是孔子所作,也應當是孔子后學記錄孔子所傳。可參看我前面的《周易的經和傳不是一回事,但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文。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曰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初九“潛龍勿用”,是因為處在下的時位;九二“見龍在田”,是因為處在順時進位的時候;九三“終日乾乾”,是因為事情還在進行之中;九四“或躍在淵”,是因為處在可以一試身手的時位;九五“飛龍在天”,是因為身處上位,能進行統治;上九“亢龍有悔”,是因為處于困頓有災的境地,乾元用九數,是因為變才能使天下得治。 這是文言第三段,主要之處各爻所處的時與位。之處人若處此相同的時位之時,應當如何行動。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初九為什么處在不能出頭露面的時位?這是因為陽氣處在潛藏時期。九二為什么處在可以嶄露頭角的時位?這是因為陽氣冒出地面,天下變得光明而爛有文采。九三為什么處在不能松懈的時位?這是因為隨著時勢一起前進。九四為什么處在可試身手的時位?這是因為乾道要變革了。九五為什么是在上大治的時位?是因為進居天位與天同德了。上九為什么會是動輒有悔的時位?是因為隨著時勢的發展一同進入窮極的時候。乾元用九?是因為用九可以表現天道的法則。 這是文言第四段,重點講解各爻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時位。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乾元是創始而亨通,利貞是性情。乾才能用美和利造福天下,不限定它對什么有利,是因為太偉大了。偉大啊,乾陽!剛健又中正,純粹精華,它的六爻發動,可以廣通萬物之情。按時乘駕六條飛龍統御天體。行云布雨,天下得到太平。 這是文言第五段,發揮彖辭的意義。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君子把成就道德的實踐當作行為,這種行為要體現在日常可見的行動中。 這一句是文言的第六段,發揮大象辭的意義,對自強不息做了解釋。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所謂潛是隱伏而不顯露出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君子要積善成德,努力學習,聚少成多,有了疑難向人求教,力求辯明,以寬容的態度為人處世,以仁愛的心腸去做事。《周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君王應具備的道德。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三九四也是剛爻與剛爻相重,不在中位,上沒有到達天位,下不在地位,三四雖說都是人位,而下離開地面,中不在人的合適位置,所以爻辭用“或”來說明它。或是游疑不決,進也可,退也可,所以沒有咎害。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大人與天地的道德相合,與日月的光明相合,與四季運行的時序相合,與鬼神福善禍淫的吉兇相合。行動比天道超前一些,天道不會相違而行;比天道落后一些,大人會奉天道而行。天尚且與他一致,更何況是人呢?更何況是鬼神?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所謂“亢”,就如同說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喪失。只有圣人吧,能知道進退存亡相互依存的關系,而不失去正道,大概只有圣人才能這樣吧! 這是文言最后一段,這一段對觀察六十四卦的爻象都有指導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