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關節骨端的脫離、錯位。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是外傷,少數為病理性和先天性的。關節外傷性脫位多發生于活動范圍較大、關節囊和周圍韌帶不堅強、結構不穩定的關節。今天早讀就為大家詳解常見幾種關節脫位的診治策略,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一 關節的構成
二 關節脫位的定義和分類 定義:關節穩定結構受到損傷,使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稱為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的性體征:關節畸形、彈性固定、功能障礙 脫位的病因 (一)外因 關節脫位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其中以間接暴力所致者為多見。如跌仆、擠壓、扭轉、沖撞、墜墮、牽拉等,當暴力達到一定程度,使構成關節的骨端越出正常范圍,就可引起關節脫位。暴力性質和作用力的方向不同,所引起的關節脫位的類型亦不相同。 (二)內因 先天性發育不良、體質虛弱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松弛者,較易發生脫位。治療不當,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未能很好的修復,易發生習慣性脫位;關節本身的病變(如化膿性關節炎、關節結核),可引起病理性脫位。關節脫位還與關節解剖結構的特點有關,如肩關節,肱骨頭大而關節盂小而淺,加上關節活動范圍大,故容易發生脫位。 脫位的分類 (一)按脫位的原因 可分為外傷性脫位、病理性脫位和習慣性脫位。 (二)按脫位的程度 可分為部分性脫位(亦稱為半脫位)和完全性脫位。 (三)按脫位的方向 可分為前脫位、后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和中心性脫位等。 (四)按脫位后的時間 在2—3周以內者為新鮮脫位,超過2—3周仍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多次復發的關節脫位為習慣性脫位。 (五)按脫位關節是否有創口與外界相通 可分為閉合性脫位和開放性脫位。 三 脫位的診斷 關節脫位的診斷,主要根據外傷史、臨床一般癥狀、關節脫位特有體征,以及X線照片檢查。 (一)一般癥狀 1.疼痛與壓痛 關節脫位時,往往因為關節內、外軟組織損傷,可引起疼痛,尤其在活動時為甚,關節周圍有廣泛的壓痛。 2.腫脹 關節內、外組織損傷,形成血腫,在短時間內可出現局部腫脹。 3.功能障礙 脫位后關節正常結構破壞,關節周圍肌肉又因疼痛發生痙攣,因而出現關節功能障礙或功能喪失。 (二)特有體征 1.畸形 脫位后,骨端關節面的位置改變,因而出現特殊的畸形。例如肩關節前脫位出現方肩畸形;肘關節后脫位出現靴樣畸形,肘三角正常關系改變;髖關節后脫位呈屈曲、縮短、內收、內旋畸形。 2.關節盂空虛 原來位于關節孟的骨端脫出,致使關節盂空虛,關節頭處于異常位置。如顳頜關節前脫位,在耳屏前方可觸及一凹陷,肩關節前下脫位,肩峰下關節盂空虛,可在喙突下、盂下或鎖骨下觸及肱骨頭。 3.彈性固定 脫位后,關節周圍的肌肉痙攣收縮,可將脫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對該關節進行被動活動時,仍可輕微活動,但有彈性阻力,被動活動停止后,脫位的骨端又恢復原來的特殊位置。這種現象,稱為彈性固定。 四 脫位的并發癥 (一)骨折 多發生于關節鄰近關節面的骨端或關節盂的邊緣,如肩關節前脫位并發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大多數在脫位整復后,骨折片亦隨之復位。 (二)血管損傷 由于遭受強大暴力,脫位骨端損傷血管,可導致肢體遠端血運障礙 。 (三)神經損傷 多為脫位骨端壓迫或牽拉所致,由于復位后解除了壓迫牽拉因素,大多數神經挫傷可在3個月左右功能逐漸恢復,不必行手術治療。 (四)骨的缺血性壞死 關節囊、韌帶被撕裂,破壞了骨的血液供應,可發生骨的缺血性壞死。髖關節脫位可并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五)外傷性骨化性肌炎 脫位使關節囊附近的骨膜被掀起,并處于周圍血腫之中,隨著血腫機化而形成骨樣組織;尤其在復位時關節被強烈牽伸活動時,更易引起骨膜下血腫擴散,形成廣泛的骨化性肌炎。多見于肘關節脫位。 (六)創傷性關節炎 多在脫位時關節軟骨面受損傷,造成關節面不平整。 下面就來講講幾種常見關節脫位的診治策略: 1 肩鎖關節脫位
分 型
臨床表現
治 療
半脫位治療
全脫位治療
2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是最常見的關節脫位 分類: 1.前脫位,包括喙突下脫位、盂下脫位和鎖骨下脫位,占脫位的95%。 2.后脫位:肩峰下脫位、盂下脫位和岡下脫位 3.盂下脫位 4.盂上脫位 脫位機制 喙突下脫位最常見。 兩種機制: 1.外展與外旋暴力同時作用于肱骨頭,使肩前方關節囊破裂,肱骨頭滑出關節盂下方 2.向后跌倒,肱骨后方直接撞擊于硬物上,產行向前暴力,形成前脫位。常見于足球運動傷 臨床表現
肩關節前脫位方肩畸形及關節盂空虛
鑒別診斷 (1)兩者均有肩部的劇烈疼痛和肩關節功能明顯受限。但肩周炎是一種慢性的肩部軟組織的退行性炎癥,早期以劇烈疼痛為主,中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而肩關節脫位則多有急性損傷史,如過力或突發暴力的牽拉及沖撞,跌倒時手掌和肘部著地,由于突然的暴力沿肱骨向上沖擊,使肱骨頭脫離關節盂。X線檢查科明確診斷。 (2)對前脫位的類型需進一步鑒別;肩關節前脫位根據肱骨頭的位置可分為3型:
治 療 復位:Hippocrates法(外展牽引,內收,內旋,聽到響聲,再作搭肩試驗) 陳舊性脫位可在全麻下復位 Hippocrates法 Stimson Kocher法 固定方法:三角巾懸吊患者肢3周,肘關節屈曲90°,腋窩墊軟墊。合并大結節骨折者延長固定時間2周 功能鍛煉 手術復位 適應證:
3 肘關節脫位
脫位機制
臨床表現和診斷
治療
4 橈骨頭半脫位
臨床表現和診斷
5 髖關節脫位
脫位機制 后脫位
按是否合并骨折分型
臨床表現和診斷
6 髖關節前脫位 脫位機制: 少見;直接暴力; 分類: 閉孔下、髂骨下、尺骨下脫位。 臨床表現和診斷:
治療:
7 髖關節中心脫位 脫位機制: 伴有髖臼骨折。 側方直接暴力。 分類: 第1型:單純性髖臼內側壁骨折(恥骨部分),脫位可輕可重。 第2型:后壁有骨折(坐骨部分),股骨頭向后方脫出可有可無。 第3型:髖臼頂部有骨折(髂骨部分)。 第4型:爆破性骨折,髖臼全部受累。 臨床表現與診斷:
治療:警惕休克和內臟損傷 第1型:臥床休息10-12周,皮牽引或骨牽引復位。3個月后負重。 切開復位內固定: 復位不滿意或不能復位者; 合并同側股骨骨折者。 第2-4型:髖臼損毀明顯。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必要時行關節融合或全髖關節置換術。 8 膝關節軟組織 膝內主要軟組織結構
ACL 防止脛骨過度前移 PCL 防止脛骨過度后移 MCL/LCL的作用 MCL 防止脛骨過度外翻 LCL 防止脛骨過度內翻 膝內主要軟組織的功能 9 膝關節韌帶損傷 一、內側副韌帶損傷 發病機理:膝關節無論在伸直或屈曲位,受到小腿外展暴力的作用,使膝關節發生突然外翻,均可引起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是對抗脛骨外旋應力的主要靜力結構之一。
10 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病因:暴力作用于膝關節內側或小腿外側,造成突然膝關節內翻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斷裂。 臨床表現:
診斷:
治療: 非手術治療:長腿石膏前、后夾固定4—-6周,行功能鍛煉; 手術治療:
11 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 前十字韌帶的功能:
后十字韌帶的功能:
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和/或關節鏡檢查即可明確。 治療: 非手術治療:長腿石膏固定患膝于屈曲30度位6周,漸行功能鍛煉; 手術治療: 早期前十字韌帶修復方法:
晚期前十字韌帶重建:
損傷機理:
臨床表現:
診斷:
治療:
|
|
來自: zskyteacher > 《骨肌運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