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
【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一;肩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關節囊松弛,關節囊的前下方又沒有韌帶及肌肉覆蓋,是一薄弱環節,因此遭受外力易向前脫位,后脫位少見。 治療: 1.掛法—患者坐位,術者站在患側,用上臂穿過患側腋下,用手握傷肢前臂下端,使患肢屈肘(手心向下),另一手握住患肢上臂遠端使之靠近醫者的胸側,先將患肢輕輕前后擺動:助手胸下部貼靠患者背部,兩手握患者兩肩(暫不用力)。然后,術者穿過患者腋下的臂用力往外搬,并用胸側抵擠傷肢肘部,同時握肘的手用力向下拉。形成一股向下方的牽引力。此時,患者必然護痛跳起,助手則用力下按。當感到響聲,肱骨頭即出,順力向肩胛盂掛去,即可復位。(盂下脫位多用此法整復) 2.拉法—患者仰臥位,術者站于傷側,一腳站穩,另一腳(右肩脫位用右腳,左肩脫位用左腳)伸入傷側腋窩,用腳跟部蹬其腋部;兩手握傷肢腕部,傷肢外展約45度,沿傷肢縱軸用力拉;在這種情況下,將傷肢逐漸內收,同時腳跟用力略向外蹬腋部,使肱骨頭進入關節內。肱骨頭脫至喙突下或鎖骨下時,常用此法。 若此法復位不成功,則可能是被肱二頭肌腱所阻礙。此時,可將上臂向外轉動,使肱骨頭繞過肱二頭肌腱,然后再如上法進行整復。當聽到復位的滑動響聲時,即表示復位成功。復位成功后,“方肩膀”畸形立即消失;傷側上臂能貼近胸膛,傷側手可摸到對側肩部。 二.肩鎖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由肩胛骨肩峰的關節面與鎖骨肩峰端的關節面組成。關節囊緊張,有肩鎖關節韌帶、喙突韌帶、喙肩韌帶與肩胛橫韌帶等加強。關節活動范圍小。 治療: 整復—患肢肘屈90度,術者一手握傷肢肘部用力向上推送;另一手按壓鎖骨遠端,即可復位。但若立刻松手停止按、推,則脫位又出現,需要在固定后才能松手。 三.胸鎖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胸鎖關節是上肢帶與軀干骨相連的唯一關節。由胸骨的鎖骨切跡與鎖骨內端組成。關節腔內有關節盤。關節周圍有胸鎖韌帶、肋鎖韌帶與鎖骨間韌帶加強關節囊的作用。 治療: 整復—傷后5-7日內復位比較容易。前脫位時常用搬法和按法:患者坐位,助手位于患者背后,兩手握雙肩向后上方搬拉,同時用一膝于患者兩肩胛骨之間,向前頂。術者用手推按鎖骨的胸骨端:若為前上脫位,則向下推按;若為前下脫位,則向后上推按。復位不困難,但松手后,又容易脫開,必須在推按下進行固定。
四.肘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肘關節是肱繞關節、肱尺關節和尺繞關節的總稱。這三個關節共同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此囊前后壁薄而松弛,兩側增厚,分別形成繞側副韌帶和尺側副韌帶。肘關節的屈伸功能,由肱尺和肱繞關節來完成,因而脫位也主要發生在這兩個關節。 治療: 1.肘關節向后脫位整復方法。 (1).一人整復法—術者左手(以右肘脫位為例)握傷肢尺橈骨遠端,并使傷肢呈旋后位,再順傷臂姿勢用力牽拉(須按重疊程度用力)。同時,術者右手第二、三指扣住鷹咀端向遠端用力拉;另外,用拇指或“虎口”頂住肱骨下端前側用力向后上方推擠,即可復位。然后,一手捏住肘關節,一手握住前臂施以搬法,即將它被動伸屈二、三次,如伸屈不受阻,手指可摸及傷側肩部,表示復位完全成功。 (2).二人進行法—助手站在患者背側,用雙手握傷肢上臂與術者反向用力拉。 此外,肘關節后外脫位,先矯正向外脫位,使其變為后上脫位,然后再按后上脫位進行整復。糾正向外脫位時,需要三人進行,助手兩人分別握上臂和腕部,順勢輕輕對抗牽拉,術者的一手放在內上髁處,一手在肘外側的橈骨近端,對向用力推擠。如果是單純向外脫位,亦可采用此法進行整復。 五.小兒橈骨頭脫位 癥狀診斷:典型外傷史。肘部疼痛,不能屈肘舉臂。傷肘保持伸直位,前臂略有旋前畸形,旋后活動受限。傷肘多數不腫,其外側有壓痛,其前方可摸到脫出的橈骨頭。 治療: 家長抱患兒于坐位。術者坐其對面,一手握傷肘,用拇指捏壓脫出的橈骨頭;同時另一手握傷肢腕部,首先牽拉,前臂逐步轉變為旋后位,略內收傷肘,再屈曲肘關節。此時,醫者手部可有橈骨頭復位感或可聽到復位聲響,復位即告成功,疼痛立即消失,患兒便能上舉上肢。
六.髖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髖關節由半圓形的股骨頭與髖臼構成。髖臼窩深,關節囊堅厚,其外面有數條堅強的韌帶和豐厚的肌肉保護,故髖關節是人體活動關節中最穩定的關節,其脫位也較肩、肘等關節少見。 原因與分類:髖關節脫位多為間接外力所致,分為后脫位及前脫位。 當髖關節屈曲在90°時,大腿內收,股骨頭只有一半在髖臼內,另一半僅為后部的關節囊及韌帶所保護。此時,如有強大外力使股骨向后沖撞,關節囊后部就可能破裂,撕斷旋股內動脈和圓韌帶(韌帶內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髖關節外旋肌如閉孔內肌、上下孖肌、閉孔外肌、梨狀肌等也被挫傷,甚至部分撕裂,造成向后脫位。 另外,彎腰工作時如有強大外力突然作用于骶髂部,使骨盆向前沖擊,也可能引起向后脫位,有時甚至合并坐骨神經牽拉傷及髖臼邊緣骨折。 當髖和膝關節屈曲,大腿過度外展或外旋時,強大的外力作用于股骨遠端,并沿其縱軸向髖部傳遞,股骨頭即可在關節囊前方穿破脫出。股骨頭脫至閉孔處者,稱閉孔型脫位。股骨頭脫至恥骨處,稱恥骨型脫位。 有時,大腿在外展的情況下外力沖擊臀部,也可能引起髖關節前脫位。 診斷: 后脫位時,傷肢不能承重步行和仰臥,患肢縮短,畸形明顯。 前脫位時腹股溝下或會陰部明顯腫脹,外觀畸形?;颊呔械湫偷氖軅?。局部疼痛。 摸診時,局部觸痛。前脫位時,可摸到大轉子移至髖臼內側或內下方,而髖外側變平。前脫位的恥骨型,可在腹股溝下摸到股骨頭。坐骨型,則可在會陰部摸到股骨頭。 治療: 1.用“?”型法:(以左髖關節后脫為例)—患者仰臥于木板,用寬布帶將骨盆固定于木板上(或由助手按壓兩側髂嵴);術者左手握住傷肢小腿下端,右手握住傷肢上端后側。(1)使傷肢的髖、膝關節均屈曲至90°、大腿內收和內旋(2)沿傷肢大腿縱軸牽引,同時用力屈曲髖、膝關節;(3)右手更換位置,改為扶住傷肢膝關節內側,使大腿外展,外旋;(4)將整個傷肢逐漸伸直。當聽到股骨頭滑入髖臼的“卡塔”聲,復位即告成功。 2.拉、掛法:患者坐位,膝屈90°,用寬布帶固定骨盆,由助手抱住患者腰部。術者坐于患者對面,雙腳十字交叉,夾頂患者小腿下段;同時,以雙手抱握腘窩部用力向前上拉,后脫位時逐漸把大腿拉向外展位,前脫位時逐漸把大腿拉向內收位;感到骨滑動聲時,立刻轉動大腿,使股骨內旋或外旋,即刻松勁,使股骨頭回入髖臼。若畸形即刻消失,并可作髖關節的各種被動活動,表明整復成功。此法對肌肉不豐滿的患者,較易奏效。 3.拉、推法:(適用于髖關節前脫位)患者坐位,用布帶將患者的腰腹和骨盆固定在椅子(臥位時,固定在床上)。助手握傷腿膝部,沿大腿外展的方向牽拉。醫者兩手重疊將股骨頭由內向外推,使之回臼;同時,助手將大腿輕微內收并施轉搖晃。當聽到復位響聲,說明整復成功。肌肉不發達的患者,較易成功。 (僅供參考)
來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予以刪除
投稿及合作請聯系:1585826456@qq.com
{歡迎關注:世界脊柱健康聯盟}
來自: tjboyue > 《醫學》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大學生【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關節脫位嗎?】
大學生【關節脫位】二、肩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
早讀 | 常用骨科鑒別診斷,最全總結!
2、髕骨骨折:髕骨部壓痛、裂隙,膝不能伸直,X線片示髕骨骨折。病人可有食欲減退、體重減輕、關節疼痛、低熱等前驅癥狀,常伴有晨僵,隨后關節腫脹、疼痛,開始可為酸痛,隨著關節腫脹逐漸明顯,疼痛...
早讀 | 常見關節脫位的診療策略,都在這里啦!
關節外傷性脫位多發生于活動范圍較大、關節囊和周圍韌帶不堅強、結構不穩定的關節。關節脫位還與關節解剖結構的特點有關,如肩關節,肱...
人體關節應用解剖學
4、使關節滑液均勻分布5、負重功能內側半月板外側半月板膝降動脈膝上內側動脈膝下內側動脈膝下外側動脈膝上外側動脈膝上外側動脈膝下外側動脈膝下內側動脈膝上內側動脈脛前返動脈腓骨下端脛骨下端距骨...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級)主治醫師考試必備必過真題考點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級)-考試大綱 綠網先鋒考試網
髖關節脫位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考點
髖關節脫位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考點1.分類及臨床表現均有強大的外傷史,可合并骨盆骨折及腹部內臟損傷,常伴有休克。(1)髖關節后脫位的典型表現: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2)髖關節...
系統解剖學筆記-附肢骨連結
囊內的關節盤常出現于關節上部,部分分隔關節,關節活動度小。3)橈尺遠側關節:由尺骨頭環狀關節面構成關節頭,由橈骨的尺切跡及自下緣...
《中醫傷科按摩學》:第八章:下肢傷筋、第九章:關節脫位概論、十章:關節脫位各論
人體關節大致可分為屈戌關節(如手部的指間關節)、蝸狀關節(如踝關節)、車軸關節(如橈尺近端關節)、橢圓關節(如橈腕關節和枕寰關節)、鞍狀關節(如拇指側的腕掌關節)、球窩關節(如肩關節)、...
人體解剖學關節視頻
人體解剖學關節視頻。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指(趾)關節等等,另有不能屈伸旋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關節囊包圍在關節外面,關節內的光滑骨百稱為關節面,關節內的空腔...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