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梅瓶的美,在中國瓷器史上,持續了1000多年。 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 并且開創了許多新品種,元明清繼續燒造, 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它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體修長, 宋代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 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
梅瓶的作用是拿來盛酒的,作為一個酒器 它有什么樣的魅力得以延續下來不被歷史淘汰呢?
任何一種藝術品的產生,一般都有一個演變進程, 從適應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到逐漸發展變化成 被后人賞譽的藝術品。 這些令人贊譽的藝術品它怎樣跟隨歷史的腳步, 趨同當時的審美一步一步發展的呢? 從她的身材就知道了,工匠們賦予這些藝術品的生命。 人們說女大十八變,它是瓶身因時代而遷。
先看看唐代的梅瓶,在唐代,眾人的審美都是以 肥為美的眼光,看看唐代古裝劇就知道。 (胖妞都想穿越到唐代了,有木有?) 唐代白釉梅瓶
梅瓶在宋代十分盛行 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 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 足部長而接近于直線,底部比較小,手法多樣, 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
宋灰綠釉雞腿瓶 首都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 北宋 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梅瓶,1969年陜西省耀縣出土 到了南宋 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 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 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 這與梅瓶造型的南傳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種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窯廠接受時, 摒棄了北方粗獷偉岸的風格, 給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覺。
南宋吉州窯褐彩纏枝卷草花形開光海浪紋梅瓶,觀復博物館藏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龍紋梅瓶 ,日本白鶴美術館藏 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遼 缸瓦窯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金代:多為窄肩、瘦長的雞腿式。
金 白地黑花猴鹿紋瓶 西夏 靈武窯黑釉剔花折枝牡丹紋瓶 元代梅瓶:繼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 帶蓋,蓋成鐘形,中有管柱形子口,蓋可倒過來當酒杯用。 元代除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 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等釉色。 元 內府銘白瓷釉梅瓶
元 內府銘白瓷釉梅瓶 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話, 那么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明清梅瓶多用于陳設,器形由修長秀麗變為肥矮豐碩, 多抬肩,最大腹徑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多有蓋,形體笨拙, 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輕盈秀美。 明洪武 景德鎮窯青花云龍紋春壽瓶 上海博物館 明代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明清兩朝, 御窯廠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梅瓶, 而且造型越來越優美。 有的用來裝酒,供皇帝使用。 有的便成為了宮廷陳設藝術品。 明琺華彩蓮花紋梅瓶 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區別: 明代梅瓶肩部較豐,脛部肥碩。 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闊,脛部內收,至近底處又微撇。 清人因瓶口小僅能插入梅花枝而叫“梅瓶”。 清康熙天藍釉梅瓶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 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 肩部向上抬起,線條飽滿而有力; 腹部之下,呈垂直狀,有的微向里收; 明永樂釉里紅龍紋梅瓶,景德鎮考古所藏
明宣德 青花螭龍紋梅瓶,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
明代天順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 明嘉靖青花花鳥紋梅瓶
萬歷青花龍穿花紋梅瓶
在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 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 屬于宮內用器。 明永樂景德鎮青花 內府銘 梅瓶
清代的梅瓶: 由于造型比例不當, 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 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代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 幾乎成一條直線, 腰部以下收得較直, 梅瓶講究圖案化。
清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 有的向寬短型發展, 有的向瘦長型發展, 瓶身花紋比較多樣, 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在收藏古瓷中,有行話: “臥器不如坐器,坐器不如立器”, 而立器中又以梅瓶為至尊。 這樣一直美絕千年的小仙女, 誰人不愛呢? 文末來個梅瓶大合照! 傳播中國藝術文明,是一家優秀平臺所需要肩負的使命。 【華夏第一收藏】大講堂,帶你走文化藝術的瑰麗世界!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昵稱5345451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