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說:無論是什么拳,練不好都是軟手軟腳的。說明練武在人,不在拳種。 練書法的道理也是如此,在人不在書體。 我之前發過一些系統學習書法的基礎課程,講解書體流變的行程:篆一隸一楷、行、草。先有篆書,后有隸書,隸書之后出現楷、行、草書,三種書體,難分先后。 沿著書體流變的方向,是學習書法循序漸進不錯的選擇。因為小篆只用到一種筆法(平動):中鋒行筆,橫平豎直,拐彎處采用圓轉筆法,粗細一致。線條細的稱鐵線篆,稍粗些的稱玉箸篆。這個階段,練習把控筆的能力,見效快,也容易建立自信心。 繼之,練習隸書,秀媚的選《曹全》,硬朗的選《張遷》,根據個人喜好。 隸書主要有兩種筆法,在平動的基礎上增加了提按。有了小篆做基礎,一年半載就能把隸書寫的像模像樣。 接下來,楷、行、草可任意選擇。草書最難,筆法多種,線條多變,受內外環境影響較大,酒前酒后的作品,往往判若兩人??。再難也架不住真心喜愛,膽小書生,為心中“理想”照樣能翻墻走壁??。 近年來,我見到許多書法愛好者,直接從草書入手而登堂入室的例子。 很多人提倡先從楷書入手,我不反對。但我有個人觀點,說出來與大家分享,若非童子功,最好不要先練楷書,理由有三:楷書成熟于唐代,盛行于清朝科舉考試的“館閣體”。王羲之生活在東晉,楷書只是一種書體,手札、尺牘中尚未發現用楷書寫的作品。第二,見效慢,不易出成果。這個大家都清楚,很多人練了一年半載,不能創作或作品難以滿意,放棄了書法,很可惜。第三,楷書的筆劃特點其他字體不兼容,如拐彎處做成方角,寫在其他字體中就是病筆。先練楷書的人,往往帶有此種習氣! 剛才從技的方面進行了闡述,要想達到藝的層面就要研究書法理論。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更高的層次是近乎“道”,那就需要字外功,如學識、修養等來支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