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是誰全名讓·皮亞杰,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1896年出生于瑞士若沙特,1980年逝世。 皮亞杰早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并創立了發生認識論。為了研究兒童認知,他設計了很多經典的實驗,包括三山實驗、守恒實驗、鐘擺實驗、對偶故事法等,對認知發展理論做出了杰出貢獻。 因他的杰出貢獻于196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卓越貢獻獎,1977年又獲該會桑代克獎以表彰他對教育心理學的貢獻。1972年于荷蘭獲得榮譽地位相當于諾貝爾獎的“伊拉斯姆士”獎金。 皮亞杰的兒童四階段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的偉大對于教育心理學的無數贅述,他創立了認知發展理論、建構主義學習觀、兒童發展四階段論、道德階段發展論等各種理論,著作無數,深刻影響著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而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他的兒童發展四階段論,因為四階段論是專門分析小學初中的兒童教育,對于我們的中小學兒童教育有重要的啟示。 皮亞杰將人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在感知運動解讀那,個體的人之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動作之間的關系來獲得經驗認識。比如說:兒童通過看、抓和嘴的吸吮來了解外部環境,所以我們會發現孩子什么都抓,什么都吃。 這一個階段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孩子9-12個月獲得了客體的永恒性,就是當事物不在眼前時,依然能夠認識到事物是存在的。比如我們小時候很喜歡跟孩子玩藏臉游戲,抖音上還有很多玩那種拿著床單跟孩子玩捉迷藏,年齡小的孩子就可能會哭,他們以為爸爸或媽媽沒了。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具有以下特點: 1.萬物有靈論(泛靈論) 他們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他們會認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說3歲的小孩子會在自己吃飯的時候,喂洋娃娃吃飯,認為洋娃娃不吃飯就會和自己一樣餓。 2.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皮亞杰做的著名“三山實驗”就是為了驗證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
在比如說4歲的小孩子給媽媽送禮物,會送自己喜歡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會考慮媽媽的喜好,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媽媽喜歡的。 所以,以后當小孩子不懂得分享,喜歡霸占各種東西時,不要總是批評教育孩子,這是由他們的生理結構決定的,他們的思維還沒有發展的為別人考慮的地步。 3.單向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可逆性紙改變思維方向,使之回到原點。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比如說:你問這個階段的孩子,小明有個姐姐叫小紅,小紅怎么稱呼小明呢,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4.沒有守恒概念 這個階段的兒童判斷問題時只能用一個標準或者維度,而不能多維度切換。皮亞杰為此專門做了一個守恒實驗。 他將容量相同的兩杯水倒入高矮不一樣的杯子里,讓這個階段的孩子判斷里面的水是不是一樣多,這時候孩子便不能準確判斷了。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一般說來,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該階段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形成守恒概念 守恒概念的出現時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征。 這個階段的兒童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概念。比如說將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圓餅狀,柱狀,球狀等等,該階段的孩子可以辨別出它們是相等的。 2、能進行具體邏輯思維 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雖然缺乏抽象邏輯推理能力,但他們能憑借具體的形象支持進行具體邏輯推理。 比如說,問這階段的孩子“假如A>B,B>C,A與C哪個大”,他們可能難以回答,但是如果問“張老師比劉老師高,王老師又比張老師高,請問王老師與劉老師哪個高”,他們就可以回答了。 3. 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變。 比如說老師告訴他們上課不要亂動,于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坐的規規矩矩,一動不動,他們并不知道,只要不開小差,不影響學習,也可以換輕松地姿勢去坐。 4. 思維具有可逆性 區別于前運算階段的不可逆性,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具有了可逆性 5、思維具有去自我中心 孩子開始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這是兒童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處于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維上已經接近成人,他們具有: 1.具有抽象邏輯思維 本階段的兒童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經接近成人。 比如說他們能夠理解“=”在數學中是等價的符號,“龍”政治上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征,“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符號,“布爾什維克”是共產主義者的符號。 2.能進行假設-演繹邏輯推理 本階段的兒童能在考察問題細節的基礎上,假設這種或那種理論或解釋是否正確,再從假設中演繹出這樣或那樣的經驗形象,然后檢驗他們的理論是否正確。 3.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本階段的兒童不僅具備了補償和可逆思維,而且他們開始不恪守規則,常常由于規則與事實的不符而違反規則,因而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富有創造力。舉例說明:如對于“在天平的一邊加一點東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樣使天平重新平衡”的問題,兒童會考慮把東西拿走,這是可逆思維。而高一級的補償性可逆思維是考慮改變另一邊的力臂來維持平衡,不是簡單地拿走東西,即從另外的方面入手。 寫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皮亞杰的年齡劃分是根據他那個年代的兒童實際能力劃分的。在我們這個年代,孩子的能力跟他的年齡段有些不符合,皮亞杰給的年齡有些偏大了。但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是沒有變的,我們的對于孩子教育還是要遵守這個發展規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