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古城老城門九開八閉十七座,環繞渝中半島近8公里。據傳筑城始于秦,明洪武初年基本定型。自民國以來,隨著城市人口暴增,擴城不斷,廣建屋宇,大多數城門及城墻或拆除或廢棄。現僅存東水、太平、人和、南紀、通遠等5座城門及部分老城墻。 如上圖所示,老城及城門為環形,對城市徒步而言是相當有利的。我們以臨江門為起點,先沿濱江公路到朝天門,再從朝天門沿長濱路到南紀門,然后順著第三步道穿過山城巷、領事巷、金湯街到通遠門,最后從通遠門到臨江門。整個行程耗時約5個小時,除了探幽老城門,還游覽了沿途老街、老建筑等歷史文化遺跡。 1.從臨江門到朝天門嘉陵江沿線老城門均不存,走一遍可以粗略知道大概位置。從臨江門魁星樓出發,下到濱江公路,右側是陡峭懸崖,正在修建梯坎,以后下到江邊應該會方便很多。 洪崖門早已不存,緊挨著就是重慶地標性旅游景點——洪崖洞,夜景極漂亮,抖音界有“千與千尋”之稱。洪崖洞美食街頭頂是千廝門大橋,千廝門應該就是在附近,西水門估計也在附近不遠處,臨街堡坎還零星有些老城墻痕跡。 朝天門是純粹的現代建筑,不過因為地處碼頭要道,坐船出行和坐兩江游輪的人還是不少。雖然還是個建筑工地,打卡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2.從朝天門到東水門從朝天門沿長濱路繼續前行,就是保存得比較完好的東水門城墻遺址。城門洞完好,石頭上文字早已風化,城墻是由新舊石頭夾雜修葺。頭頂是東水門大橋,緊挨著是湖廣會館、東水門民俗街和下洪學巷。 湖廣會館是重慶移民文化的見證,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安徽、湖北、湖南和川東建筑融合風貌。 下洪學巷以前集中了比較多的學堂,曾是清代秀才苦讀之地,現有明清客棧和民國時期的銀行大樓、航空公司大樓等留存。 東水門民俗街是復建的商業街,仿建川東民居風貌,有部分本地特色美食。 3.從東水門到南紀門這條線必須要爬坡上坎在錯層馬路間來回穿梭,才能找到城門及城墻遺址以及各種歷史文化建筑。緊挨著東水門是望龍門,它不屬于十七座城門,因遙望江南岸龍門浩而得名。現在是建筑工地,一段數百米長的老城墻格外顯眼。 望龍門頭頂是重慶地標性旅游景點——長江索道,狹窄梯坎小巷子旁就是望龍門有軌纜車舊址,而這里又恰好是太安門舊址。 繼續走就是太平門,存留了城門洞和一小段城墻,正搭著腳手架在修葺。馬路對面就是人民公園和巴縣衙門,一側是白象老街和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另一側是仿建的白象街商圈及多棟正在修葺的青磚老建筑。 人和門比較好找,長濱路旁立有顯眼的牌子,在融創白象街背后坎下。城墻長約200米,城墻、城門洞和包石保存得比較完好,基本上是存留下來的舊條石。 繼續前行抵達儲奇門二手家具市場,儲奇門、金紫門和鳳凰門在這條線上,但都不留存。交叉路口樓梯間上穿過道據說是金紫門舊址,但無法確證。 沿南紀門家具市場前行,在山城第三步道入口處立交橋下是南紀門古城墻舊址,目前正處于遺址發掘和復建階段,緊挨著就是正在開發修建的十八梯舊址。 4.從南紀門到通遠門沿山城第三步道梯坎上行,沿途有不少川東風貌民居可以觀賞,穿過厚廬、山城巷、仁愛堂、領事巷、金湯街(金湯門舊址)抵達通遠門城墻遺址公園。 城墻門口有守城、攻城歷史故事雕塑,保存得比較完好,城墻上復建了亭臺樓閣,電視劇《失蹤的上清寺》曾在這里取景拍攝過,目前已經圍起來了在全面維修。 抵達通遠門,渝中半島老城門及城墻就基本走完了,剩下的定遠門具體位置已經很難找到了。可以步行到臨江門乘坐輕軌或公交車返程,也可以直接到馬路對面乘公交車。 建議路線:① 臨江門魁星樓——洪崖洞——朝天門——東水門——望龍門——太安門——太平門——人和門——儲奇門——南紀門——山城第三步道——通遠門——臨江門 ② 通遠門——山城第三步道——南紀門——儲奇門——人和門——太平門——太安門——望龍門——東水門——朝天門——洪崖洞——臨江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