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寫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另一方面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 玩盆景,不是做綠化盆栽,樁材到手不能一栽了事,在栽種之前必須對樁材做處置。用一雙慧眼,去發掘樁材的特點和亮點,為后期表現出其藝術性打下基礎。這個過程我們通常稱為審樁和截樁。 一、如何審樁 審樁也叫讀樁,是我們從多角度、多方位的對樁材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在玩盆景的過程中,樁材的利用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因材施藝,一種是因意選材。在實際操作中以因材施藝居多,這也讓審樁的過程變得更為重要。 1、 審樁看什么 玩盆景是一個相對長期而系統的工作,對于長期的工作都會涉及戰略、戰術和技術的問題。對于盆景而言,戰略是花多長的時間將樁材培養成什么樣的盆景,是方向性問題,一旦確定不要輕易改變;戰術則是如何利用好樁材,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培養更好;技術則是如何修剪蟠扎,如何翻盤換土等。總體而言,戰略大于戰術,戰術大于技術。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朋友將三者本末倒置,一味的追求技術性問題,對戰略性問題總喜歡朝秦暮楚,今天是懸崖,明天改臨水,再過兩年變成了文人樹。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審樁不夠深入,未能把握樁材的特性。 圖1、圖2:同樣一棵對接白蠟,做不同樹型,枝干的取舍和枝片布局會完全不同。 盆景初期是大干大枝的骨架,我們求其勢;中期枝片逐漸豐滿,我們求其型;后期配合盆、幾架和置場,我們求其韻。因此,審樁就是看樁材的勢。 所謂勢,就是樁材給我們最強烈的感覺,包括樁材的根、干、枝、葉的整個輪廓,以及它不同角度下的形態。特別是角度,一個樁材,在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來的勢是不同的,或剛或柔,或拙或巧,或老態或清秀。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審樁,找出最有氣勢,看起來最順眼的一面,也就是我們要確定的觀賞面,即正面。 在本刊2017年11月刊《盆景設計圖之我見》一文中,有一棵柏樹有3個設計圖的案例,便是我們對同一樁材不同的解讀。 圖3:一棵柏樹的三個設計方案,不同的舍利處理方式和枝片布局 2、 樁材的樹型和勢的關系 在審樁的過程中,樹勢和樹型二者密切相關。比如一棵樁材有著直立穩固,整體向上的氣勢,多會選擇做大樹型;若樁材有高挑清廋之勢,一般首選做文人樹型;如果樁材枝條有柔媚之勢,這可以考慮做柳格垂枝造型。在審樁的過程中,判斷樹勢、決定樹型和制作者是息息相關的,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樹勢和自己擅長的樹型為佳, 臺灣盆景藝術家林慶祥老師有過一個案例,將一盆黃楊樹樁材從大樹型做起,最后不斷審視,取舍,將樁材打造成盆風動型盆景,非常有借鑒意義。 A、黃楊樁材原樁狀態 B、初步修剪為大樹型狀態 C、舍掉另外3個分枝,做成舍利,定型為風動式 圖4:黃楊樁材從大樹型到風動式的造型過程 未完待續,歡迎朋友們多關注。認可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轉發, 頂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關注, 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關注公眾號, 愛木期待與您面對面的交流 推 薦 閱 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