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舊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題解】 此詩寫于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時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前去赴任,與送他的弟弟蘇轍分手后經過澠(mian)池,為和(he,唱和) 弟弟蘇轍寫的《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而寫下此詩。和詩是由兩首以上的詩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運用以及節奏的安排上,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要求。講究步韻、依韻、用韻。 【注釋】 ①“人生”四句:蘇轍原詩開頭兩句說:“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 途怕雪泥?!碧K軾此詩開頭這四句從“雪泥”引發,變實為虛,創造出 “雪泥鴻爪”的著名成語,以比喻往事雖留痕,但前行不能停,抒發人生的偶然無常之感慨與奮進不息的豪情。 ②“老僧”二句:蘇轍在原詩“舊宿僧房壁共題”句后自注說:“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碧K軾寫作此詩時奉閑 僧已死,昔日蘇軾兄弟題詩的墻壁已壞,所題之詩已經看不見了?!俺尚滤?,德高望重的僧人死后有塔葬(尸體處理后或火化后的骨灰放入靈塔之中)的習俗。此處說奉閑僧死后,遺體塔葬。 ③“舊日”二句:蘇軾在這兩句詩后注釋說:“往歲,馬死于二陵, 騎驢至澠池?!?“往歲”,指嘉祐元年(1056)蘇軾兄弟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第一次從西蜀眉山出發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岸辍?,即東崤、西崤二 山,在澠池縣西,是陜西、河南之間的交通要道之一。蹇(jian):跛,行動遲緩。 【故事】 1061年冬天,蘇軾往鳳翔赴任,生平首次與弟弟分隔兩地。鄭州城外,兄弟惜別。飛雪將天地染成蒼茫一色,蘇轍獨騎痩馬,在風雪中一歪一斜,蘇軾回望弟弟背影,不覺落淚。 路過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舊事涌上心頭。三年前,蘇軾兄弟赴京趕考,借宿于澠池一處僧舍內。老和尚設宴款待他們,兄弟二人也題詩回贈。如今老僧已死,僧舍已然破敗,昔日題的字跡也不見了。蘇轍寄來詩信,滿紙憂慮,嘆命運無常。蘇軾回信告訴弟弟,人生在世,“應似飛鴻踏雪泥”??v使往日崎嶇,且前路難測,但鴻飛于天地之間,又何須瞻前顧后? 時年蘇軾26歲,其曠達心態已展露無遺。他一生行路萬里,崎峨坎坷之至,但從不向命運低頭。種種磨難,如同“雪泥鴻爪”,而他的身姿,一如飛鴻,永遠馳騁于天地之間。 【賞析】 誰的人生沒有四處走動,甚至到處漂泊、居無定所?這樣的人生像什么呢?這是個古今中外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答案的問題。詩人在前四句中以雪泥留爪、鴻飛東西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做出了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回答?!帮w鴻踏雪泥”,鴻爪留印屬偶然,鴻不會在雪泥上久駐,飛往東西乃必然。偶然故無常,必然則永恒,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總要在這里或那里留下這樣那樣的印記,然后又踏上新的征程,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就又飛向遠方,飛往新的目的地。能這樣看待人生,便可少些感傷,多些激奮。這就是“雪泥鴻爪”的真諦。 人生旅途上,光陰荏苒,所經之事,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懷舊自是難免。此詩后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先述“老僧已死”,斯人已去,寺壁殘破,舊題無覓,人事真是無常。接著針對蘇轍“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的原詩而引發的對當年進京赴考旅途的艱辛與困頓往事的回憶,抒發珍惜現在、展望未來、與子由弟共勉之意。艱難的往昔,更突出現在兄弟倆都中了進士且前途光明的可貴。懷舊雖然傷感, 但珍惜現在、努力奮進以實現更加美好的愿景才是人生的當務之急。詩人 在“懷舊”中展望未來,感傷中有達觀,低沉中有昂揚,一種懷舊的感慨與向往未來的激奮相互交融之情深深地感染著成千上萬誦讀此詩之人。 蘇軾詩善于比喻,往往道人所不道。此詩以“飛鴻踏雪泥”比喻人生行蹤,貼切新穎,為人稱頌。此詩前四句一氣呵成,神采飛揚,后四句雖稍嫌不及,但在詩意上則與前四句一脈相承,真可謂是“雪泥鴻爪”這一 人生真詩的有益表現。 RECOMMEND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