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恰當的比喻,全國各大高校的客車都來省招生考試院接孩子了,能上車的就基本被錄取了。我國的高等院校的招生錄取過程中,實行的是平行志愿的投檔模式。堅持的基本原則是;“遵循志愿,分數優先,一次投檔”。平行志愿的投檔模式是基于分數優先的一種投檔模式,也就是說,考生所有的志愿都是第一志愿,由志愿填報系統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從高分到低分,自動投檔,進行對應。假設某一考生能同時滿足院校的投檔分數和專業的錄取分數,并且服從調劑,身體條件等其他條件也滿足要求,則投檔成功。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績雖然滿足了專業的要求和院校的最低投檔位次的要求,但是由于身體受限或者未加試相關科目,或者單科成績過低,又填報的不服從調劑,則作退檔處理。 下面注意,精彩來了,我用舉例子的形式,和大家把高考報名這件事和大家說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也不能全靠我,呵呵呵。所以考生和家長,在給孩子報考高校時,一定認真詳細的研讀各個大學招生章程中的錄取規則內容:(以山東考生為例說明)比如,山東省招生考試院里來了很多大客車,大家都來接孩子了。這些大客車排好了隊,有北京大學的客車,清華大學的客車,山東大學的客車,有中國海洋大學的客車,有中國石油大學的客車,也有青島大學的客車,各大高校的客車都來了,都來等待自己家的孩子上車。現在車上一個人也沒有。每個客車上都有自己的座位數,也就是要錄取的考生的人數,錄取滿了,就把車開走。那么好了,省招生考試院開始工作, 比如先看文科的學生,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開始,高考第一名張某某,他報考了十個志愿學校,先從他的第一個平行志愿學校北京大學開始,因為現在各個車上還沒有人,那么這個考試第一名的同學,被他的第一個平行志愿學校北京大學錄取,上車,錄取完畢。第一名錄取完了,再看高考第二名的孩子的成績。這也就是所謂的“遵循志愿,分數優先”的原則。分數優先 投檔進入學校后,只要有單科成績,體檢,政審等沒有問題,就會先看第一名的第一個專業選擇就完成錄取。第二名,如果和第一名選擇的第一專業選項相同,并且假設只有一個計劃,就會看第二名的第二個專業的選擇,完成錄取。 下面精彩故事繼續:高考第二名的孩子報考的第一平行志愿學校也是北京大學,看看車上,還有8個座位,好的,上車。第二名同學也被北京大學錄取。然后再按照高考成績看第三個同學,第四個同學,一直到把所有的同學同學的分數都檢索完成。那么還是以北京大學為例,北京大學有10個座位,那么就錄滿10人后開走車。 如果第二十名考生的第一平行志愿也是報考的北京大學,那么不好意思,北京大學人滿了,車開走了,再看這位考生的第二平行志愿,看看車上還有沒有座,如果有座,好的,上車。 如果沒座,再看這位考生的第三個平行志愿。直到給找到座位。如果所有的十個平行志愿學校的座位都做滿了,那么更不好意思了,在這一批次的錄取了,你沒有機會了,那么就等待以后的調劑的機會,也就是高校的補錄的機會。 好了,高校都拉著自己的高材生回學校了,現在開始每個專業的錄取。還是先從最高分開始,依次檢索,比如第一名這個孩子,第一個平行志愿學校有六個專業,先從第一個專業開始錄取,這個專業比如錄取20人,他是第一人,好的,錄取。 再依次看第二名的孩子,按照他的專業志愿的順序,依次錄取。如果他的六個專業志愿,都沒有被錄取,而且又服從調劑的話,那么等待調劑專業。 志愿優先 所有考生按成績投檔后,進入院校所有學生的第一專業選擇首先排隊,按分數先后依名次,排隊錄取,未完成錄取第一專業的同學,再看第二專業排隊錄取。 在各專業錄取的過程中,有的學校還會設置專業級差,比如2018年山東大學文科錄取上,就設置了專業級差,也就是分數級差,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間分數級差是2分,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之間,分數級差也是2分,第三志愿和第四志愿之間分數級差是1分。也就是說,如果某考生高考成績是632分,如果第一志愿沒有被錄取,那么對應檢索他第二志愿的時候,他的分數就減去2分,相當于630分。 專業級差: 所有考生第一專業志愿按分數先后錄取,如其第一志愿專業未未錄取,則按照考生分數減去,招生章程當中規定的級差分,插入第二專業選擇,以此類推。 注意幾點: 1、報考學校一定首先好好研讀高校當年的招生簡章,對比高校近三年,甚至近五年在某地的錄取情況。對應自己在全省的位次,看能不能在錄取的區間內。 2、一定找出意向高校,想報考的意向專業近兩年的錄取分數,換算成錄取的位次,然后再結合自己的分數,認真參考。 3、一定要服從調劑,如果不服從調劑,那么雖然被某高校已經帶走,但是在各個專業都不合適的時候,又不服從調劑,可能會被趕下車,再進行下一輪的征集志愿的報考。那時候可報考的學校不多。 4、可報考的多個平行志愿高校,要有一個梯度,先高再低,沖穩保,這個要做好分配。 總之,有人說高考是七分考,三分報,也是有道理的,足可以看出報考的重要性。 我是睿媽教育在線,原創作品,專注教育,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評論,轉載,謝謝! |
|
來自: 芬4h0sjaleuraf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