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術語解釋大全(二) 49. 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動,為肝所藏。 50. 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 51. 肝藏魂:“魂”屬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條達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體現了精神活動和內臟器的聯系。 52. 心驚:指心中恐懼。 53. 真氣:即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真氣者,氣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54. 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氣的證候。可出現四肢動搖,眩暈,抽搐等癥。 55. 心中火虛:指心陽虛弱。 56. 瞑:閉上眼睛。 57.肝氣燥: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證候。主要癥狀有頭暈目眩,耳鳴,眼干,面紅,煩躁,失眠等,多見于高血壓癥。肝為剛臟,喜柔潤,忌剛烈。肝陰不足,每致肝燥而陽亢。 58.熱厥:厥證之一。指因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見四肢厥冷的病癥。多伴有口渴,煩燥,胸腹灼熱,便秘等癥狀。 59. 心包絡:簡稱“心包”,它為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主要起保護心臟的作用。 60. 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1. 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膀胱的開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賴于腎氣的作用。 62. 亡陰:陰液大量耗傷所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可見皮膚干燥,身體枯槁,眼窩深陷,精神煩躁,甚則昏迷,譫妄等癥。 63. 清肅之氣:指肺氣。肺氣宜清凈肅殺,如秋令之氣,否則將上逆為患。 64. 脾不攝血:脾氣虛弱,失去統攝血液的功能。 65. 心火: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66. 下元:指腎臟。 67. 假熱:指上部出現假熱的現象。顴紅如妝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齒浮等癥狀。這是因為真陽浮越所致。 68. 肺熱不能克肝:肺受熱邪而不能制約肝氣。按五行學說,肝木受克于肺金。 69. 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的規律。 70. 腎火沸騰:指腎陽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騰。 71.亡陽:由于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或其他原因耗傷陽氣,以致陽氣突然衰竭,出現大汗淋漓的癥狀,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甚則口唇青紫,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等。類似于休克現象。 72. 中滿:指脘腹脹滿。 73. 水火相濟:心屬火,腎屬水,水火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維持生理的動態平衡,稱為“水火相濟”。 74. 相克:即相互約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75.命門之火:即腎陽。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腎陰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還能溫養五臟六腑,對人身的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系。臟腑有命門之火的溫養,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門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76.胃為腎之關:”關”可以理解為水液出入的關口。《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是指腎氣,胃口不開將引起二便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諸癥。 77. 羸:瘦,弱。 78. 枯槁:消瘦比較嚴重,并且干枯無光澤。 79. 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干等。 80. 開郁:是治療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氣滯的方法。 81. 真火證:即實火證,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 82. 火越:指火邪熾盛向外發泄的病癥。 83. 相濟:相互補益。 84. 肝氣無依:肝氣無處依附。肝氣依附于肝血,現心不行血,肝無血可藏,故肝氣無依。 85. 元陽:即“腎陽”又有“真陽”,“命門之火”等名稱。腎陽寓于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理功能的動力。也是人體熱能的源泉。 86.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離散,導致心陽衰竭,血脈不行,故稱心君不守。 87. 腎火避出軀殼:指陰寒內盛,致陰陽分離,腎陽外脫。 88. 厥逆:四肢厥冷。 89.傷寒:病名或證候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于太陽表癥的一個癥型,主要癥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等。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傷寒”不同。病因,指傷于寒邪。 90.神農氏:傳說的上古帝王,為農業與醫藥的創始人。《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教民播種五谷,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三皇本紀》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是本草之書,多托之于神農。 91.刀圭:舊時量藥之器具,以借以指醫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