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高舉革新大旗,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被人們尊為唐代詩祖。但這位偉大的詩人只活了42個春秋,便告別了生機勃勃的詩壇。關(guān)于陳子昂之死,歷代文人學士無不痛心傷嘆。其死因,至今仍是一樁疑案。
唐人一般都認為陳子昂是被迫害致死的。杜甫曾寫過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之任》:“遇害陳公殞,于今蜀道憐。君到射洪縣,為我一潸然。”杜甫在詩中只籠統(tǒng)地說陳子昂是遇害而死,而沒有說明為什么,又被誰所害。
關(guān)于陳子昂的死因,其生前的好友盧藏用在《陳氏別傳》中說得比較詳細:“陳子昂以父老,表乞罷職歸侍,天子優(yōu)之,聽帶官取給而歸。子昂性至孝,哀號柴毀,氣息不逮。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惶懼,使家人納錢二十萬,而簡意未已,數(shù)輿曳就吏。子昂素贏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于是遂絕。”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陳子昂之死是縣令段簡的要挾、迫害造成的,似乎是自盡。《舊唐書·陳子昂傳》所載與此有異:“子昂父在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所辱。子昂聞之,遽還鄉(xiāng)里,簡乃因事收系獄中,憂憤而卒。”這里說陳子昂是被段簡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憂憤而死,而陳子昂離京回鄉(xiāng)的原因也大不一樣。《新唐書·陳子昂傳》則基本采用《陳氏別傳》的說法。
上述史料,雖然細節(jié)不盡相同,但都說陳子昂之死是家鄉(xiāng)縣令段簡所害。到了宋代,有人對此提出了懷疑。南宋哲學家葉適說:“子昂名重朝廷,段簡何人?猶二十萬緡為少而殺之,雖梁冀之惡不過。恐所載而未真也。”近世學者對此也提出了種種疑問,對其死因又作了進一步探討。
岑仲勉在《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一文中提出了三點質(zhì)疑:其一,段簡是個沒有氣骨的人,以武后、周興、來俊臣之淫威,子昂未之懼,何獨畏夫縣令段簡?其二,子昂居朗,嘗陷獄年余,鐵窗風味固飽嘗之,何獨對一縣令而自餒若此?其三,子昂雖退居林下,猶是省官,唐人重內(nèi)職,固足與縣令對抗,何以急需納賄,且賄納計萬,數(shù)不為少,何以仍敢誅求無已?故而岑仲勉推想,陳子昂回到家鄉(xiāng)時,“如非有反抗武氏之計劃,即必有誅討武氏之文字”,這就是《陳氏別傳》所說的“附會文法”。 |
|